5.2016年度中国竹笛高峰论坛

2016年度中国竹笛高峰论坛

2016年11月15日上午,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主办的“2016年度中国竹笛高峰论坛”于浙江音乐学院思美广场现代音乐厅内顺利开展,该活动属于浙江音乐学院首届国乐艺术节中最为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组织及承办,旨在促进两岸的竹笛艺术文化交流,通过多位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人、音乐家、理论家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汇,将竹笛艺术从音乐美学、音乐理论以及艺术演奏等多个方面剖析解答,深入浅出地展现中华笛乐之魅力,为笛乐发展制定一个新的标杆,也为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此次活动出席论坛的专家有: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院长林谷芳先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刘锡津先生,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郑祖襄教授,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李镇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戴亚教授,新加坡竹笛协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杜如松教授。

首先发言的是戴亚教授,他以“风格性技巧在赵松庭竹笛乐曲中的运用”为发言主题,对赵松庭先生的艺术思想与艺术特色展开更为细致的剖析。赵老的作品演奏技法并不复杂,但却常常有乐曲越学越难的状态出现,这就不得不谈及赵老作品内涵的深刻以及对基本功更高的要求。而作品中风格性技巧的运用规律掌握的熟练与否,也极大地影响了乐曲的演奏。气息控制所带来的明暗、厚薄,以及风格性技巧所带来的“白言感”或是节奏律动,都是我们在笛艺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郑祖襄教授受到乔建中教授2003年一篇写赵松庭先生的文章启发,以“笛德和笛文化”为主题,谈论了其三点看法。1. 笛文化的历史记载:《风俗通义》“声音”篇中“笛者,滌也,所以荡滌邪秽,纳之于雅正也”这段话,以及东汉马融《长笛赋》的出现,可以证明汉代笛艺的高度发展。2. 赵松庭先生的“笛德”:赵松庭先生对笛全方位的研究,使他成为一代笛王。然而赵松庭先生创造笛子艺术的“笛德”,即人文精神,包含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思想、情操、品格等各个方面。在赵松庭先生身上可以看到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对制笛科学的执着,研究笛乐器的发音规律;对笛艺传授的一丝不苟,撰写教学用书等等。3. 21世纪的笛文化: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笛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作品的写作技术、有赖于高超的演奏技术。没有技术,则无从谈起。但发展、改变笛音乐艺术的、提升笛音乐品位的,以及诠释传统笛乐作品的,是文化、是人文精神。笛德和笛文化,是笛乐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詹永明教授通过对高校音乐学院竹笛教学中所面临目前社会对演奏与教学人才的需求提出的演奏法与教学法并存之探究,结合赵松庭先生的“笛艺问答”,论述竹笛技术的“技与法”“教学与法”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并存之重要性。并提出,掌握笛子演奏的卓越技术,是为了尽可能得心应手地表达音乐中的艺术构思,离开这一点,演奏便不能表现出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效果。所以演奏者除了掌握高超的技巧外,还需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唯有如此,才能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情感。

此外,多样化竹笛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竹笛演奏与教学法是在竹笛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和完善的。在竹笛演奏训练中,既要重视技巧的掌握和训练,也要重视音乐修养的培养及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唯有如此,才能造就出真正的竹笛演奏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刘锡津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到2013年,一共写了七部笛曲,从1979年由刘锡津、霍殿行、赵越超共同创作的《雪映红梅》,至2013年完成的竹笛与乐队《雪意断桥》,不乏体现了其与笛子的渊源颇深。发言中,其谈及在竹笛艺术上的追求与希望,从最能激发作曲家创作乐思的最重要的两点要素:音色与韵味,来剖析竹笛艺术的发展方向。音色是竹笛艺术的美感之源,它表现出演奏家的品味、气质、高雅的档次和艺术水准。笛在演奏中给人的深度感染力、动人的力量,浓郁的特色与个性,特别是文化的自信,很多都是在作品的韵味中体现的。

更多的优秀竹笛作品诞生,这是竹笛艺术发展繁荣的要务和重中之重。目前的竹笛作品还是太少,优秀的、传世的经典,更是稀缺。我们要《愁空山》《竹枝词》等那样开拓竹笛技巧,炫技的作品;更需要出自传统,旋律动人,雅俗共赏的作品,更需共勉前行。

李镇教授谈及其1976年第一次拜访赵松庭先生,深受赵老启示,回忆当时的感受与所获求教经验,使得其自身十分注重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论是从笛的历史、音乐评论、笛文化、竹笛教学等等方向,拓宽自身的教学思路,例如从其他乐器的共性中寻找专业的突破口,感受音色与技术等方面的启发。并再三强调了文化底蕴对笛艺学习与传承的重要性。

林谷芳先生站在一个文化人的立场,从一个宽广的角度和历史的变迁的角度来看待笛子的历史。明代人曾说:唐人作闻笛诗,独有韵味。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文化盛世的唐代,或者说在文治武功方面最强盛的时代,唐代的伟大诗人无不以笛作“诗”,可见笛在唐代的社会地位还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后世的笛又如何?笛子在宋朝民间,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一个东西的历史演变,一定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变化,笛子对于内在的变化,可能是乐曲的核心不见,笛曲流失,演奏家流失,文化的积淀渐少。而外在即体现在笛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笛乐未能触动他人,没有呼应,因此走向消亡。笛在这九百年间难登大雅之堂,仅仅只能见于稗官野史之中,没落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至近代的笛家,作曲家将这些东西又重新捧了起来,除作品之外,其本身拥有更深广的根底。但却因为曾经的没落,笛子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意象,即文化气息的感染力,令人悠然向往之的吸引力。只有将自己所做的事连接一个广泛的文化意象,才能够在文化界持有话语权,拥有一定的文化地位。而未来笛乐的发展将遇瓶颈,此突破的关键在于笛子发展所接续的一个历史,汇通的文化,以及有感于当代。

只有回归文化的连接,我们才可以看到笛乐乃至中乐的未来,赵先生从不拘泥于写作、演奏、制作、理论,他是把笛当作一个文化来看待。我们称其为一代笛家宗师,并非所笛子这件乐器的宗师,而更趋向于承认其为一种文化的宗师。赵先生不仅是一位传统的笛家,更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撑起一身长衫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底蕴。而今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并不能仅仅关照这样一个根本又单纯的笛。这种衍生成的整体文化和意象,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不仅仅是笛家,不只是赵老师的学生,还有更多文化界的人来关心,这才会成为一个以笛为核心,能够带动我们一种艺术生命与文化思考而前进的根本动力。艺术中心应当“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不仅是中乐界的人,更有文化界的人在这里看到笛文化的传承。

此次论坛为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在种种思维碰撞与摩擦中提示并警醒我们习笛者技术与文化并重的重要性,激起我们自身对传统笛艺的学习与传承之路的反思。

韩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