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笛德与笛文化
笛德与笛文化
2003年,乔建中在《开一代师宗、领笛乐风骚》文章中,提到“笛德”他说:“赵先生生前最爱引用的一句古话是:笛,涤然也。所以涤邪秽纳雅正也(汉·应劭《风俗通义》)。这是前人对笛及其文化品格的一种理想化阐释。我想,也恰恰是赵先生数十年来从事这项‘贤人之业’的内在追求,当然,我更愿意说,这还是他和以他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笛界同仁‘笛德’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就以“笛德和笛文化”为题,谈三点看法。
一、笛文化的历史记载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篇曰:“笛者,滌也,所以荡滌邪秽,纳之于雅正也。”这是一段清楚的“笛文化”的记载。隋唐以后,笛文化很少被讨论,应劭这样的记载,也很少被引用。这和中国历史上各种乐器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其中琴德、琴文化,是产生比较早的,也内涵最为丰富的。乐器文化的发展是和要求艺术的发展相一致、相吻合的。
所以,《风俗通义》“声音”篇这段话的出现,也可以证明汉代笛艺的高度发展,与此可以相呼应的是东汉马融《长笛赋》的出现,以及它对笛有这样的描述:“唯笛因其天姿,不变其材。伐而吹之,其声如此。盖亦简易之义,贤人之业也。”
二、赵松庭先生的“笛德”
赵松庭先生对笛音乐的创造、吹笛技艺的发展、笛乐器的制作、笛艺术的传授等全方位的研究,使他成为一代大师。然而在这一切后面还有什么呢?这就是赵松庭先生创造笛子艺术的“笛德”。
在浩如烟海的乐器文献中,《风俗通义》这段并不显眼的话,被他所感悟了。这不要说在笛界,就是在整个音乐界,类似的事情也是很少见的。这段话说明:一件平凡的乐器,它所创造的艺术却可以不平凡。
这个“笛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文精神。这个人文精神包含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思想、情操、品格等各个方面。在赵松庭先生身上可以看到是:他对艺术的真诚,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作、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创作品,他的作品,总是有一种真诚的情感。对制笛科学的执着,研究笛乐器的发音规律。对笛艺传授的一丝不苟,撰写教学用书。
三、21世纪的笛文化
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中国的笛子艺术,在当代中西音乐融合的创作潮流中不断地发展、飞跃地发展。其灿烂、耀眼之处,让人目不暇接。很佩服我们当代的笛子演奏家们,为中国、也为全世界创造了极其优秀、甚至可以说是难以比拟的中国笛子艺术。
自然,在这样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赵松庭先生的笛艺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弥足珍贵的东西有许多,但赵松庭先生的笛德和笛文化,是尤其不可忽略的。
笛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作品的写作技术、有赖于高超的演奏技术。没有技术,什么都不要谈、什么都谈不上。但发展、改变笛音乐艺术的、提升笛音乐品味的,以及诠释传统笛乐作品的,是文化、是人文精神。笛德和笛文化,是笛乐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衷心地祝愿我们的笛子音乐家们,在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