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林文增排箫基本演奏方法讲座

“天籁之音”林文增排箫基本演奏方法讲座

《诗经·周颂·有瞽》:“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

雅箫、颂箫、舜箫、秦箫、凤箫、凤翼、云箫,皆为排箫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此外还可唤其参差、比竹、短箫、底箫、籥、籁等。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三千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今存最早的两支竹质排箫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二千四百多年。

唐代杜佑《通典·乐四》:“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排箫大多竹制,排箫的编列通常呈单翼状,通常自左向右,依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渐次。呈双翼排列的,依六律六吕分展。“排箫”之称,始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宋有文,《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直至元代,才正式称古箫为“排箫”。

林文增,著名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被文化部批准为优秀专家,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无止境的艺术追求,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演奏风格。1982年获得“首届全国民族乐曲独奏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他用笛子和排箫演奏的《鹧鸪飞》《云雀》《荫中鸟》《山鹰》《回忆》等中外名曲,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艺术表现力。录制、出版的个人演奏专辑和在舞台上精湛的演奏给国内外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来,先后随团赴亚、非、拉美、欧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

而今排箫流传世界各地,形制各具风格,其柔美灵动的音色依旧活跃在世界管乐的舞台上,本次国乐艺术节,有幸邀请到林文增教授开设排箫讲座,并于讲座当晚在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举办排箫专场音乐会,不仅使得排箫在当下得到更好的普及,而且使这件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再次重现光彩。

适逢丹林黄叶落尽浙音绵延小道,忽而闻声,“吹参差兮谁思”,蝉声凄切,天净池清。11月3日上午十时,林文增教授名家讲座“天籁之音——排箫基本演奏方法”于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国乐厅开讲,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赵琦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林教授在此次讲座中,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排箫发展在当下国内与国际艺术舞台的地位与重要影响,从气息这一管乐极为重要的角度剖析了排箫训练与竹笛训练的殊途同归,并在讲座中邀请了多位深受排箫之益的竹笛专业师生,为现场听众们分享他们真实宝贵的学习经验。深刻的科学理论结合现场教学讲解,为学院吹管乐专业的师生,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排箫等管乐的学习者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讲座。

韩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