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的创造者——赵松庭

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的创造者——赵松庭

大约一万年前,江浙地区是一个“环太湖”先民们生息的文化区域。在已知的考古遗址中,吴江梅堰遗址、余姚河姆渡文化、萧山跨湖桥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都陆续出土了骨哨和类似骨哨的器物,它们是中国江浙地区笛箫类乐器的开始。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在几千的古代历史中,竹笛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优秀的竹笛音乐家、优秀的竹笛音乐作品频频见于史籍,成为华夏音乐的瑰宝之一。

民国以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开始走向了世界。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的音乐艺术发生了类似汉唐却又不能为之比拟的兼容并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又是处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艺术环境之中。历史和时代,对赵松庭竹笛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造就了这一位竹笛艺术的创造者。

当20世纪悄悄走过,回眸赵松庭竹笛艺术,我们见到的是这样一位继往开来的音乐家、一位中西文化艺术相融的音乐家、一位世纪的竹笛艺术创造者。赵松庭对竹笛艺术的创造,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以下五大方面:

一、竹笛乐器的研究和开发

历经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管乐器,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名称和形制,但对竹笛品种,进行如此多而大的开拓和发展,却只有赵松庭。他先后发明了排笛、低音大笛、弯管笛、同管双笛等,依据竹笛的原理推衍、创造出多种竹笛类乐器,极大程度地发展了笛类乐器的音乐功能。他亲手制作了许多竹笛,他的很多学生都是拿了他制作的竹笛演奏音乐,走进音乐院校、走上舞台。

二、竹笛演奏法的挖掘与创造

作为南派竹笛的代表人物赵松庭,在他的演奏中,除继承南、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外,他还率先把唢呐的“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竹笛上来,拓展和丰富了竹笛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循环换气法”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和效果。

三、竹笛音乐新作品的问世

赵松庭的笛乐创作,以《早晨》《二凡》《三五七》《鹧鸪飞》《婺江风光》《幽兰逢春》最为著名。这些作品,音乐素材源自浙江婺剧、昆曲的土壤,浓重地散发着江南民间音乐的气息。可以说,它们是浙江本土音乐推陈出新的作品。同时,在赵松庭作品中又常常显露出西方音乐作曲规律的某些特点。尤其是像《渔港春潮》(1973)这样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才能和时代特点。这部作品后经作曲家翁持更整理加工,成为一部“竹笛协奏曲”。

《幽兰逢春》创作于改革开放初年(1979),作品借幽兰之名,缅怀周恩来总理,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是赵松庭思想胸襟的袒露。作品之深沉、大气,代表着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怀。

赵松庭立足于南派竹笛音乐的创作,又不拘泥南派的传统,充分吸收北派的艺术特点,使他的作品兼容南、北两派竹笛音乐之长而走在当代竹笛音乐创作的前列。

四、竹笛文化与历史的研究

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曾就读上海法学院,决定了赵松庭从事音乐、从事竹笛艺术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眼界。与其他民族乐器演奏家不同的是他对竹笛始终持有一种科学和文化的态度。从管乐器的发音原理到竹笛乐器的源流等问题,赵松庭都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并写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他发表的《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的音准问题》《“同管双笛”本征频率的理论分析》等,都是前人尚未涉足的乐器学领域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发表的《中国竹笛源流》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写的“笛”的条目,内容扎实、言之有据、梳理清晰,成为音乐学界权威的中国竹笛研究文献。

赵松庭几乎是从文化根底上全方位地探讨竹笛文化;这既为他竹笛艺术的创造铺下了基石,也使他的成功从偶然走向必然。并且,赵松庭在研究竹笛丰厚的历史文化中获得“笛”的人格精神,据乔建中回忆,赵松庭生前最爱应用的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的记载:

“笛,涤然也,所以涤邪秽纳雅正也。”

笛之高尚,斯于此。乔建中称:这是赵松庭和以他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笛界同仁“笛德”的写照。

五、树一代竹笛教学观念和理想

当代中国的民族乐器界,知名的竹笛演奏家几乎均出自赵松庭的师门,要么或多或少跟从赵松庭学过。虽然这里有浙江东阳弟子不负恩师的刻苦钻研的原因,但赵松庭启蒙引导、教学方法、教材运用等有自成体系的一套。这让民族乐器界、音乐学界都为之感慨赞叹。

赵松庭编写的竹笛教材有《赵松庭的笛子》《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笛子教学十讲》等。在教学中,赵松庭讲究基本功的扎实和全面,而更重要的是赵松庭主张培养的是“师”而不是“匠”。他认为:“竹笛专业的基础包括专业技巧‘气、指、舌’的训练及声学、律学的研究等,这是属于‘声’的基础范畴;再就是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基础,包括史学、美学、哲学、文学的研究等。”特别是文学和美学的知识与素养,不仅是赵松庭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更是他多年创作演奏积累的艺术经验。他的《鹧鸪飞》,融进了李白《越中览古》的历史情怀。作曲家钱兆熹《原始狩猎图》,他同事、学生的音乐创作演奏经常受到他文学和美学上的“点化”和提升。难能可贵的是,赵松庭在提出“师”的培养目标下,同时为学生指出一条通向“师”的道路。

竹笛的形制、演奏法、作品、文化研究与教学,五位一体地构成了赵松庭竹笛艺术的创造。五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又都无不可以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历史与今天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学科角度来看,赵松庭的竹笛艺术创造又是融创作和表演于一身、集表演与教学于一身,兼音乐与音乐学于一身。

赵松庭对竹笛艺术的创造,赋予了中国竹笛新的艺术生命,使中国的竹笛艺术走上了一个历史的新台阶。

郑祖襄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201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