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暨2017年中国竹笛教学专题研讨会
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暨2017年中国竹笛教学专题研讨会
2017年11月,正值第二届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国乐飘香”国乐艺术节期间,我中心举办了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两周年暨2017年竹笛教学专题研讨会。11日上午9点,来自各大专业音乐院校与师范类院校的竹笛专家陆续走进浙江音乐学院行政楼会议室,共同追忆两年前“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的成立。2015年中心成立时举办的音乐会与研讨会,邀请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高校演奏家、专家们共聚一堂。
而今年的教学研讨会,是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的一次全新尝试,对专家的邀请也体现了浙江音乐学院从一个师范类音乐院校到专业音乐学府的转变,会议主题立足于竹笛教学,分析阐述了竹笛教学的实际现状,此次思想理念上的碰撞将会为竹笛教学带来一个新的前进方向。
活动特邀嘉宾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会长林文增教授为此次研讨会致辞:“在此一年一度的国乐盛会,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组织承办了这次2017年中国竹笛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北京、上海、安徽、西安、广州等地国内多个专业音乐学府的竹笛演奏家、理论家、专业教师汇聚一堂,共同讨论对传统竹笛教学,以及教材的一些看法。”
赵松庭先生生前对竹笛教学有着多方面的探索,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秉承“精笛艺,优教学”的精神,以“继承大师笛艺,弘扬国乐文化”为宗旨,组织本次竹笛教学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中国传统竹笛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结合传统竹笛教学的规范与科学性等问题,探索教学方法、教材编定与应用、全方位训练方法等等,诸多与竹笛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与讨论,共同探讨中国传统竹笛领域的教学和实践、创新与创作,如何走出一条更为科学的发展之路。
会后,艺术中心也将尝试整理本次研讨会的相关理论,使得中心这个平台在资源交流与共享方面体现最大的价值,为学院师生与广大竹笛爱好者提供最大的效益,将竹笛“教与学”的互动以更多的形式体现。
这一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要感谢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以及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为中国传统竹笛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相信诸多这类竹笛教学、实践、理论等多方面的活动,会为传统竹笛的发展提供一份较为稳定的保障,在传承中探索更加科学性的未来。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音乐学院杜如松教授主持。研讨会由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李镇先生、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客席教授侯长青先生、南昌大学音乐系熊志音教授等为主要发言人。会议列席嘉宾分别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江南笛文化研究院、杭州艺术职业学校、湖南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上饶师范学院、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处音乐事务处等,并邀请到音乐周刊编辑孟绮老师观摩此次研讨会,中国笛箫网为此次研讨会录像。
研讨会由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首先开讲,詹老师在会上谈及“竹笛演奏法与教学法并存之探究”,提出:“口传心授是民间老的笛子教学方法,赵先生将笛子教学方法规范化,以及到现在的系统化,理性化,科学化。在赵先生的基础上剖析强调了‘教与学’‘技与法’,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当下社会需求来培养演奏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随后由中央音乐学院客席教授侯长青老师介绍了乐队实践教学在竹笛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现场示范了八孔笛,介绍了乐器革新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也强调了线谱视奏与现代作品练习演奏的重要性。
香港康乐文化事务处音乐事务处陈敬臻老师的发言介绍了香港竹笛学生乐团的基本情况,以当地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为例,阐述了地域教学的差别与个性。
沈阳音乐学院的刘铁男教授发言点明了学生全方位音乐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从学生练琴的习惯、基础训练方法、读谱的科学性以及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展开,强调“全面”与“专业”都不可少。
无锡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杨强老师从传承传统出发,谈及当下普及和发展的方向,强调多样性的技术,至“南北兼容”、多重风格的把握与使用都需要继承好前辈专家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冯伟副教授从学生就业角度切入主题,谈及竹笛教材的系列问题。
音乐周刊编辑孟绮老师提出,新媒体需要专家老师的共同建设,使得竹笛教学及演奏得以集思广益、传承创新。
浙江音乐学院的赵琦老师建议学生多听多想多练,提高练笛效率,在视奏方面勤加练习,通过学习民歌戏曲等地方性特色的课程,来丰富自己对风格性技巧的把握。
专家从论述乐人本身出发,多次强调新一代习笛人基础音乐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为如何加强自身技术、音乐审美、综合能力等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方向。
下午由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李镇教授开讲,李老师从切身体会、长年教学经验中举一反三,在上午专家发言的基础上,在音准问题上介绍并演示了一些演奏过程中需随机应变的指法,强调音准训练。在介绍“剁滑吐花”北派技巧时通过速度不同区分了不同技巧快与慢的使用,强调了历音中手指的均匀,吐音训练要从力度、弹性、重音、碎吐、反吐训练等方面加强,滑音要从理解其从声腔音转化而来,演奏时的气息位置与口型不可变化。
南昌大学音乐系熊志音教授的发言从综合性大学角度,列举剖析了现在社会上考级制度的失衡,习笛心态急躁的现状,以及如何应对缺失基础音乐素养的生源。
湖南师范大学的康涛副教授从切身体会、就业角度来鼓励学生要及时地给自己“充电”,不论自己身处何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立足赵松庭先生的教学理念,学习“匠人精神”,实现教学互补。
太原师范学院任俊文教授提出竹笛教学要在发展中力求“提位不变形”,要保证在快速发展时仍有坚守本质本色的传承,以“匀孔笛”、传统“二人台”戏曲为例,对“音与乐”“竹笛传承如何从非遗传承中借鉴”“尊师重教”等理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与要求,强调“国乐之魂在民间”。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曾明教授提出竹笛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提炼并落实到应用中来,在力求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不可忘记竹笛教学的立本之源来自传统音乐、习笛基本功的稳固离不开科学性的训练。
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吴樟华教授强调要规范教材,坚守并普及赵松庭先生科学性的基本功练习方法与教学理念是当下非常重要而又紧急的。只有将基本功稳扎稳打,才能够支撑起后期的专业学习与作品训练。
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的邓世晖老师立足附中教学,提出气息则是其中最根本的东西,长音训练不可或缺,基本功训练应当是音乐附中阶段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上饶师范学院的刘佳老师用自身的教学感受来阐述自己对竹笛“教”与“学”相长、互补的理解,面对“吹”与“教”不可分割却又具异曲之妙,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与尝试。
经过专家一天的热情发言与激烈讨论,在场的师生皆思绪迸发,提问与讨论氛围热烈,大家将自己技术上、思想上等等习笛时所遇的多类问题直接地表述,请现场专家解惑。最后大家一同重温并解读了笛坛宗师赵松庭先生的“笛艺问答”之精髓,浙江音乐学院的杜如松教授为此次竹笛教学研讨会做了总结,强调竹笛教学的基础离不开优秀的基础音乐素养,通过利用钢琴来配合十二平均律的练习,增强视唱练耳的训练是必要的。乐器的视奏是当下社会大环境中越来越受重视的部分,须融入教学中来,而在为解决乐器不科学导致的音准、音色等问题上,要积极地将“八孔笛”等革新乐器引入进来,只要是与专业相关的技能,需储备得越多越好。此外,杜老师还强调了笛文化与笛乐演奏缺一不可,皆很重要。
此次以竹笛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从乐器本身,乐人本身,实践以及展望等多方面展开话题讨论,面对当今快节奏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缺乏全面基础音乐素养的人才现状,针对专业音乐学府与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类学院不同层次平台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每年递增等现状,专家老师们直面这一个个实际而又错综复杂的问题,深思竹笛教学在接下来传承与发展之路中肩负的任务,提出了各类引人深思的看法,呼吁新一代习笛者,在未来竹笛演奏与教学方面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居安思危,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