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一、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1.色系

按色彩的有无划分,色彩可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类。

(1)无彩色系。顾名思义,无彩色系就是没有彩色,是指黑色、白色或由这两种色彩调和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组成的色系,如图4-1所示。

图4-1 无彩色系

(2)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是指除黑色、白色、灰色外的其他色彩。它包括光谱上呈现的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紫色,再加上它们调和出来的若干色彩。有彩色系的色彩具有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色相、明度及纯度,如图4-2所示。

图4-2 有彩色系

2.色彩的三个属性

用人眼和科学观测方法能够看到和辨别清楚的色彩多达750余万种,但它们(不包括无彩色系色彩)都有共同的三个属性:色相、纯度及明度(饱和度)。这三个属性是选色用色时主要的考量方式之一,它们的结合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地记忆和再现色彩。

(1)色相。色相是自然状态下的色彩,是色彩的相貌。简言之,色相是色环上没有改变明暗的色彩。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标准。例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就是不同的基本色相。黑色是没有色相的中性色。不同的色相在人眼中的差异是色相本身对应光的波长不同所造成的,如图4-3所示。

图4-3 色相

(2)纯度(饱和度)。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某色相的纯色(纯色是指一种不混有其他色彩的色彩)在该色彩倾向上所占的比例即纯度,例如:浅红色是属于红色色相的色彩,但与大红色相比,浅红色中红色的成分相对较少,即纯度较低,如图4-4所示。

图4-4 纯度(饱和度)

纯度越高的色彩,意味着加入更多纯色,也就意味着明度下降(白色的比例下降);纯度越低的色彩,意味着减少了纯色,也就意味着明度提高(纯色比例下降,导致白色占比增加。)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本身的明亮程度。明度最高的色彩是白色,明度最低的色彩是黑色。要提高色彩的明度,以颜料色为例,就要向这种颜料色中混入适量的白色颜料。明度达到100%时,色彩就会变成白色(黑白模式下);明度是0%时,色彩就会变成黑色。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纯度,例如在蓝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在蓝色加入白色,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如图4-5所示。

图4-5 明度

色立体(图4-6)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转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孟塞尔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所色立体等。

图4-6 色立体

图4-7 三原色及色彩混合

3.三原色及色彩混合

三原色分为色光三原色和颜料(色彩)三原色(图4-7)。色光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也就是这三种色光不能通过其他色光混合的方式得到。颜料三原色是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同理,这三种颜料也不能由其他颜料混合得到。

色彩混合:顾名思义,色彩混合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混合成另外一种色彩的过程。

加色混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之间叠加,色彩明度会增强的情况。

减色混合:指两种及两种以上颜料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液体)彼此混合,色彩明度会降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