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记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英国素有好感,希冀在中国建立起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他们提出了联英拒俄的外交主张,因此也颇得英国政府的好感。英人在其变法失败逃亡时给予帮助,后来又礼遇有加。康有为第一次赴英国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政变后一年的四月,寻求英国政府的支持,后来又多次旅英。
康有为第一次欧游是从加拿大出发的,附录的两篇加拿大游记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此外,除《补英国游记》作于宣统元年(1909)外,本书其他英国的游记均作于光绪三十年(1904),这一年,康有为环游欧洲十一国。
康有为的英国游记内容丰富,总的游记就有两篇,《补英国游记》是在初稿丢失后有感于“英者为宪法之先河,而欧土先创文明之大国也,其政俗所影响于大地者甚大”,从而“补记其有关系之大者”,可见其重视程度。(《补英国游记》)此外,访问牛津、剑桥以及其他大学、小学,还有单独的参观记。康有为详细记载了他访问参观议院、公园、博物院、地质院、画院、教堂、陵墓、剧院、铁厂、船厂、学校的观感,钦佩英国的强大,羡慕其政美俗良,同时也在思考原因。
他认为英国“能创立民权、宪法之美,汽机、物质之学,及一切政治之美者,皆岛国绝海为之也”。(《英国游记》)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是独立的岛国,受大陆的影响较小。大陆国家强大的时候,因海峡的阻隔,对英国形成不了太大的军事压力,外来战争较少。“故英政压制不深,而英民生存稍易”,“小国寡民,人数百万,则君不甚尊,民不甚贱”,于是百姓与君主“争自有之权利”,“岛国从容自治”。而当大陆战乱频仍的时候,“德、法之名士、名匠、大商、富家皆走避于英”,而英国大加网罗,财用日盛,工艺日盛。
康有为还分析了同为岛国的马达加斯加、吕宋、澳洲、古巴等国,“不能致政化、学艺之美如英”的原因。首先,这些岛国大多处于热带地区,“民皆蠢愚”,而且去大陆文明太远,“无从濡染以启发其智慧”。至于日本,虽然濡染于中国的政治、儒学,但“中国统一无争,故日本无自大受其利”,而且日本离中国的距离太远,不像英吉利海峡才八十里宽,便于英国输入大陆文明。
康有为在英国还遇见了一个“中国通”,时任剑桥大学华文总教习的斋路士。此人曾任汉口领事,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能熟练使用汉语,康氏称他为“欧人之精熟华学第一人”。斋路士与康有为谈论中国文化,“盛称中国文明及诗文之美”,邀请康氏游览剑桥大学。康氏写了一篇三万多字的《会见记》,借游记抒发自己参观各国学校的感想,阐述自己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思考。此文实际上是康氏改革教育制度的一个总方案,为中国教育开列药方。他写道:“吾既遍游各国之大学,粗能知其短长而求其美善。返观吾国而病乃现露,其药方亦略可得而订定焉。”
首先,力除八股,改订学科。康氏对八股取士的弊端看得很清楚,“此鄙人之所以恨极,而首请于上力除之也”。八股虽废,“各科已分,宿病已除,补药已服”,但还需要改进。中国“新定学制最奇谬而可笑者,莫若以国为大学、省为高等学、府为中学、县为小学之名目”,以地域而不是以“学科程度”来划分学校的等级,“剧毒最甚,当立治也”。此外,放开对学额的人为限制,扩大学生数量,尽可能多地造就人才。还要发扬重士传统,结合本国情况,不盲目效法外国。对考中学校的士人,不能像科举时代一样授以官职。取士与授官,是两回事。此外,康有为还针对欧洲女子大学不授予学位的情况,提倡学习美国的男女平等思想,给予女学生学位。
康有为还论述了办大学和高等专门学习的资格,强调要分科目、延教师、学外语,要有博物院、图书馆、办学仪器,以广开民智、培养人才。
康有为虽然服膺西学,但保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为中国的落后只是近百年的事情,而中国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吾国若将变而从欧美,不待三十年可期必至”。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他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强调要自强自立。他写道:“乃吾国人今但以欧美一日之富强,不加考察想像,视人如帝天,自视为野蛮,则其奇愚孰甚焉!”
康有为对英国的记载十分详细,有的还很有画面感。比如他写伦敦的天气和环境问题:“天气常黯然,少有晴光,英人即喜而相告,盖以为难得。少出伦敦十多馀里,即天朗气清。其于卫生真非所宜哉!”伦敦空气污染曾经如此严重,今人是很难想象的。“后重还英伦,当秋九月。伦敦大雾,对面不能相见,自房室至市道,白昼然灯。恶气蒸人,人皆左咳,吾亦患焉……服官于伦敦者,其苦亦甚矣。”康有为在国外看到任何事物,都习惯同本国进行联系。他亲身体验到伦敦的环境问题极其严重,中国应该引以为鉴,不要在老城里面发展工业,以免过度拥挤,造成污染。他写道:
吾国从兹变法,明逆后事,乃可以新国治之,不可苟且
图存旧城也。宜划城外地为新市邑,开马道汽车以诱致吾民。……居民者之有远图,而伦敦亦可为鉴矣。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到过世界各地最多,接触世界各国人物最多的超级旅行家”,(马红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他的游记包罗万象,既有对所游地方的详细记载,又有自己心系故国的救亡图存的思考,他常常借游记抒发自己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有些在当时就是行不通的,有些当时可行,现在过时了。但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欧美社会的情况,以及康有为这样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爱国者走向世界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