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茨个人经历及文学创作

第一节 欧茨个人经历及文学创作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 )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兼具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编辑和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是当今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运用极其娴熟的写作技巧,为美国社会描绘了一幅幅史诗般的肖像。她的作品涉及20世纪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揭示美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闻名。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元素,如血腥、暴力、精神病、性和死亡等。然而在这些元素的背后,作者瞄准了美国社会当代的各种问题——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世界的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梦想幻灭危机;无助、紧张、孤独、压抑、恐惧、绝望等心理状态。事实上,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已经确立了她在当代美国文学界无可争辩的地位。自196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北门畔》以来,她先后出版了100多部作品,包括50多部小说、30多部短篇小说以及诗歌、戏剧、散文、文学批评等文学作品。她的作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揭示了20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欧茨凭借她深刻的主题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获得许多奖项,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法国费米纳文学奖、英联邦杰出文学贡献奖等,她的书名列不同杂志社最佳畅销书排行榜。2006年,她凭借《大瀑布》获得《芝加哥论坛报》终身成就奖。此外,她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被誉为自福克纳以来“最优秀”的美国小说家,也是当今世界文坛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年6月16日出生于纽约州洛克波特,在纽约州北部外祖父的农场里长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家庭的贫苦生活为她早期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洛克波特是伊利运河上的一个港口,伊利运河开挖于19世纪初,它把伊利湖同大西洋连接了起来,但未过多久,由于铁路的兴起,这条运河和河上的港口都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成为相对闭塞的地方,经济很不景气。欧茨许多小说中的“伊甸县”就是以她的家乡为背景的。这一跨越尼亚加拉和伊利县的纽约州北部农村地区,曾受到大萧条时期的严重冲击。这里仅有的工业经常遭受关闭和停业之苦。她的父亲是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后裔,一个穷工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母亲是农民的女儿,家境也很贫寒。欧茨年幼时在外祖父的农场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农场家庭拼死拼活地干,只是为了维持缺吃少穿的生活,她称那是“非常悲惨的日子”。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洛克波特和运河成为她的许多作品中重要的写作背景之一。如《掘墓人的女儿》中女主人公丽贝卡成年后与丈夫居住在伊利运河边上的乡村,每天去工作都要经过运河,甚至有一次她被一个连环杀人犯尾随,差点被杀掉抛尸运河中。《玛丽亚娜和她的情人》中玛丽亚娜生于纽约州伊利运河旁的一个矿工之家。幼年,玛丽亚娜的父亲被人谋害身亡,母亲终日酗酒,行为癫狂。不久,母亲离家出走,撇下八岁的玛丽亚娜和两个弟弟,玛丽亚娜只好带着两个弟弟投奔叔父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形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大瀑布》后半段的故事围绕名为“爱的运河”或“乐甫运河”而展开。德克·波纳比因心中依然存在的正义和“良心”,不惜背叛自己的阶级,帮助居住在由化学填埋场上建立起来的科文庄园和第九十九街小学的穷人发生,为此妻离子散,亲朋好友离他而去,而他自己也因触犯了政治集团的利益被杀害,连人带车掉入大瀑布中。

尽管生活艰苦,且年幼的欧茨对居住在外祖父家的农场生活的记忆已经模糊,但这一段记忆在她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为她的许多小说的写作背景。她喜爱农场乡间的自然环境,对乡间的小溪、堤岸、穿过田野的各种小路、巨大的树木、灌木丛的记忆在成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她依然记得小时候帮父母在地里种土豆,在菜园种菜、锄草,梨树、苹果树、樱桃树给她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欧茨喜欢动物,她在访谈中直言,她非常喜欢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并且亲近它们。幼时在农场中父母养了几只小鸡、几只猫和两三条狗,这些动物无疑是孩子们童年时最好的玩伴,欧茨在与这些小动物的长期相处中建立了孩童与动物间的特殊友谊[1]101。她时常在窗台上放一些鸟类爱吃的食物,不时地吸引到诸如红雀、麻雀、乌鸦、红翅黑鸟、椋鸟、鸽子等来觅食,“吃我们种子的是两只鸽子,外表漂亮(实际上这些鸟好斗,欺负人),还有一只吵闹的蓝鸦”。看着充满生命活力的鸟儿,欧茨由衷地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她曾经在日记中回忆起自己快乐而难忘的童年时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很高兴看到我的童年是多么幸运:爱我的父亲、母亲和祖母,自然美丽的乡村环境……”“可爱的世界,可爱的生活。”[1]237《奇境》中杰西的父亲杀死全家人后自杀,14岁的杰西侥幸逃脱,之后在外祖父的农场住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他每天伴着各种音响——小鸟的啾啾声、乌鸦的呱呱声、猫头鹰的呜呜声、风声、狗吠声——和外祖父一起在农场干活。尽管生活困苦而孤寂,农场短暂的居住生活依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被纽约州洛克波特市的彼得森医生收养。欧茨从小就熟悉美国下层群众,包括农民和城市工人,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为她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欧茨对自然的热爱从童年时期一直延续到成年时期。欧茨搬了很多次家,但每次她都选择住在树林附近。1963年在底特律大学任教时,欧茨买了一套四居室的公寓,四周环绕着深绿色的山脉和树木。1967年,欧茨和她的丈夫去了加拿大,他们选了一所河边的房子,河的周围风光非常美丽。在普林斯顿工作的时候,欧茨在安静的树林附近买了一栋农舍。欧茨对住所的选择表明她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热爱。欧茨对大自然是如此着迷:“在大自然中,我能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最快乐的时光。在我的一生中,我是独自在大自然中度过的,还是和我的丈夫一起度过的。”[1]70“当我看到让我想起童年的风景时,我会非常高兴。我喜欢农场,我喜欢小镇。我喜欢像布法罗这样的城市,我觉得我了解这些地方。我知道人们是什么样的。”[2]2这段充满活力的岁月激起了欧茨儿时的想象,唤起了她对自然的最初热爱。

然而,随着战后经济的繁荣和工业进程的加快,田园风光和原始质朴都消失了,这引起了欧茨的强烈不满。她在诗歌《梦想美国》(Dream America)中回忆起日渐消失的乡村:“玉米地被推平的时候/农舍被烧成了棚屋/谷仓被砍伐/筒仓坍塌了/乡村去哪儿了……”[3]21这首诗清晰地表达了欧茨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双重影响下的自然命运的担忧,也表明了她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强烈关注。生态危机、环境保护并非欧茨作品中的主旋律,然而,细数欧茨的作品可以看到,欧茨在小说中描绘了许多自然意象,塑造了许多喜爱动植物的人物形象,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