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4]59。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中,“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34]59。“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34]59这充分表明,人的自我异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表达了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性质。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立、异化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富有的资本家和贫困的工人。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异化最全面、最典型的确证。雅各布一家作为最典型的被美国社会隔离、异化的对象,从他们走下邮轮,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天然地与美国的文化及美国人站在了对立面,成为受压迫和欺辱的对象。表面看来,异化在这里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这种社会关系的掩盖下深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的考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社会关系层面,而应该更深地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从当地政府分配给他们的掘墓人的低人一等的工作,恶劣的居住环境,每天喝着受到尸体污染的水,每天在墓园的林木和墓碑中穿梭,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烦琐的工作,雅各布一家人本应是与自然联系最紧密,最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然而,异化的自然环境使全家人感到窒息,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小说中的主要意象之一,墓地代表着自然消极否定的一面。墓地是亡者的安息之地,没有生机也没有活力,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自然之地,与生机勃勃、喧嚣热闹的城镇形成鲜明对比。在墓地工作的人通常要面对人群的有色眼光,很难被主流群体接受,何况雅各布一家又是从德国避难来的“犹太人”。雅各布原本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和出版社校对工作者,有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在移民到美国时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接受当地人不愿接手的掘墓人的工作。公墓地处荒郊野外,周围了无人烟,唯有山脚下的一座阴暗简陋的石屋静静矗立。雅各布试图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改善全家人的生活环境,但他融入美国社会的“美国梦”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和小镇居民的鄙视排斥中逐渐被粉碎,性格变得日益暴躁。小镇名人辛姆科的嘲笑成了压垮雅各布的最后一根稻草,雅各布枪杀了辛姆科,杀死自己妻子后自杀。雅各布经历了“希望—失望—绝望”的一系列遭遇,与墓地的阴郁的居住环境不无关系。大儿子赫彻尔抵达美国时刚好9岁,正是懵懂好奇的年龄。但是,居住在阴湿逼仄的墓地石屋,喝着被污染的水,整天跟着父亲在墓地中工作却毫无报酬,沉默压抑的环境使赫彻尔变得粗鲁无礼、好勇斗狠,在圣诞节前夜,他杀死了在石屋墙上涂油漆和留下侮辱性“万字饰”的恶作剧者而被迫逃亡。二儿子古特忍受不了雅各布的侮辱离家出走。雅各布一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唯有丽贝卡在13岁这一年被洛特小姐收养而离开了墓地,开始新的生活。13年在墓地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丽贝卡早熟和敏感的性格,她第一次不成熟的婚姻与早期苦难的遭遇不无联系。墓地代表着“结束”和“毁灭”,是大自然的阴暗面,是扭曲的人性。但是,墓地同时也代表着“开始”和“新生”,是大自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另一面,代表着自然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