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精神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干扰和破坏地球生态圈的动态平衡,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因而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付出了越来越沉重的代价。工业现代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导致了多重生态危机。著名学者鲁枢元在《文学与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大致划分为: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62]147。“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63]44刘文良在《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一文中也赞同这一划分,认为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一是人与自然相冲突,引发了自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他人相冲突,引发了社会生态危机;三是人与自我相冲突,引发了精神生态危机。这里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同属于广义的自然。要真正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要解决自然生态问题,更为根本的也许还有解决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方面。”[64]23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从地球上现实的人类生态状况看,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是发生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不只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可以毁灭人类,人类本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可以毁灭人类自身。而且,人类精神生态失衡所导致的后果还可能远远超出自然生态失衡的后果。当今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盛行和泛滥,人类在得到短暂的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却导致心灵的麻木与空虚,甚至造成伦理道德的沉沦和生命意义的丧失,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交往能力的丧失、爱的能力的丧失、审美创造能力的丧失也在日益加剧。人们在追寻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显得困惑、迷惘和孤立无援,人们的精神归依问题愈来愈突出化。由精神生态危机导致的道德沦丧、心理变态、消极处世、违法犯罪、民族纠纷、恐怖主义等等,都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64]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不知道自身的意义在哪里。有些人不去考虑生命的价值,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有些人不情愿地用传统的理性思维来把握个人的价值,或是带着悔恨的情绪甚至是对社会的仇恨,他们绝望地为个人价值而战,然后得到的仅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虚无混乱以及同情的渴望。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完全失衡了。人民在失衡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对于生活的意义茫然不知,并在这种虚无状态下痛苦哀叹”[65]23。生态环境的污染固然可怕,但是精神世界的污染更加让人担心。在如此丑恶的社会生态的影响下,人在精神上很难得到净化与完善;反之,早晚会产生异化,继而全面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