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中的“有毒话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灾难,造成巨大恐慌。因世界充满有毒物质所引起的恐惧正日益加剧,毒物污染威胁着各阶层、各民族的所有人。污染造成的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和危害,使富有强烈责任意识的生态作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前景感到忐忑不安。他们决心用文字来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正义意识。作为关注环境危机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有深刻的洞察和体会,往往用生动而又沉甸甸的文学语言和基于事实之上的构想,真实地展现和揭露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的后果、可怕的形势及潜在的危害。包含环境思想萌芽的文学作品,与环境公正运动兴起后的现实遥相呼应。卡逊(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既促成了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也揭开了美国关于毒物描写及环境公正思想的历史。有关毒性描写的文本不断涌现,美国文学出现新的“毒物意识”(toxic consciousness)。劳伦斯·布依尔在《为濒危的世界写作》中提出“有毒话语”(toxic discourse)概念,把“有毒话语”定义为“由于环境被污染引起的恐惧,而这种危险是由于人类不断使用化学物质导致的”。直到20世纪晚期,“这种现象才很明显、普遍,并且证据充足”[41]36。中国学者李玲在《从荒野描写到毒物描写》中把“有毒话语” 诠释为“毒物描写”:“毒物描写指用语言来表达使用化学物品破坏环境、威胁人类而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的书写形式,旨在通过对人造物品污染破坏环境的书写和思考,弘扬环境正义,倡导生态伦理。”[52]82
欧茨认为,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受害的是人类自身。正如她曾经承认的那样:“我想写关于尼亚加拉瀑布的文章,因为我住在那个地区,我的祖父死于与工作有关的疾病,肺气肿,但当时还不知道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在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托纳旺达工厂工作。我一直想写那些在工厂工作的养家糊口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年轻人,没有受过教育,还未结婚生子,通常45岁或51岁时就去世了,我祖父52岁时去世,仿佛是献祭一样。”[53]5
《大瀑布》的故事来自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爱的运河”(Love Canal)又译为“乐甫运河”,位于纽约州北部,原先是一处化学物质填埋场,在1953年的时候被改建成了居民区。但是,当地居民并不知道自己的家园和学校是建立在有毒垃圾场之上的。为此,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有不少人还为此送了命。在以后的多年时间里,他们也曾就此事向当局投诉,但常常是石沉大海。终于在1978年,一份关于“爱的运河”有公共健康危害的报告证实了这一切。当地一位母亲组织了一次请愿行动,要求关闭她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在这一行动以及其他抗议活动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最终宣布“爱的运河”居民区进入联邦紧急状态,大多数居民最后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以后的研究也证实,该地区居民的癌症、出生缺陷及流产发生率增高。这一段历史在小说中得到了几乎完整的再现。其中涉及的主要任务之一,德克律师为了给当地受到污染侵害的居民伸张正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战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然而美国在取得这一耀眼成绩的背后是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茨通过自己的作品《大瀑布》揭露了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的行径以及资产阶级肆意欺压穷人等弱势群体的丑恶嘴脸,进而引导人们关注和反思当代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环境非正义。
这一时期尼亚加拉大力发展工业,这一时期被称为“繁荣时期”。郊区的空地、林地和耕地全被建成了工业区。原始的土地被水泥地面所取代,树木被砍伐,锯开了运走,巨型的起重机和推土机随处可见。原来荒无人烟的土地,建了工厂、仓库、员工车场。有汽车配件制造厂、冷冻设备制造厂、化工厂、肥料厂;有石膏生产厂、皮革制品厂;有生产柏油、石棉的;也有生产杀虫剂、除草剂的,像纳比斯克、斯万化学公司、道化学公司、联合卡博、西方化学公司。沿河南岸,万众瞩目的大型发电站正在建造中,它将利用大瀑布的三分之一的水力去发电。这一时期的美国人尤其是白人资本家在个人经济增长欲的不断膨胀下,肆无忌惮地开发自然、破坏自然,从而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水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土地、水源、空气等的污染。相对于美国自然阶级而言,穷人、有色人种等弱势群体承担着更大的环境污染的压力。环境污染除人类对大自然过度开发造成的如森林的砍伐、沙漠化、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退化外,还包括工厂生产中所造成的有毒废弃物、污染物、杀虫剂的排放和毒素暴露引发的潜在伤害。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D.布拉德(Robert D.Bullard)多次强调,有毒废弃物的堆积、填埋、焚烧以及污染性的工业都临近穷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引用了《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于1992年进行的研究。该研究说:“美国政府在清除有毒废弃物场所和惩治污染者方面有种族隔离倾向。与黑人社区、西班牙人社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社区相比,白人社区行动快、效果好而且惩罚严厉。无论社区富裕还是贫穷,这种不公平的保护时常发生。”[55]270-271可以看出,在确定位于或濒临有毒废弃物场所时,种族类别是最佳预报指标。如果你是穷人或有色人种,你就最可能居住在已经或将要堆置、填埋、焚烧有毒废弃物或建有污染的工厂的地区。与位于白人社区附近相比,污染似乎不会清除,污染者也可能不会受到很重的惩罚。
妮娜·奥谢克一家人住在科文庄园和一条被称作“黑色小溪”的臭水沟附近。科文庄园属于“爱的运河”,但这里看不到任何运河的影子,也没有任何运河存在。所谓的“爱的运河”,其实就是条水沟,被市政府和斯万化学公司用来处理垃圾和化学废料,倾倒了许多和曼哈顿计划有关的、神秘(有辐射)的战争化学废料。1953年,斯万化学公司停止了向“爱的运河”倾倒化学垃圾,并用土把这些危险的废料埋了起来,接着把这条污染严重、7英里长的运河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尼亚加拉教育委员会。一个名叫科文的开发商购买了大部分的地,并在其上建起一所小学。科文庄园的居民几乎全都抱怨那种恶心的气味,“黑色的烂泥”从地下室和柔软的草地里渗出来,灼伤了孩子和小动物,她们院子里“采矿用的桶”装着有毒的焦油。“爱的运河”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奇怪的疾病,而且患病率与这个城市其他地方或美国普通地方相比,高得惊人。然而,县卫生委员会的医务调查员“检测”了第九十九街小学后宣布这里“没有威胁身体健康的危险物质”。掩埋进土壤里,浸没在水源中,飘浮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起到了文化隐喻的作用。通过这种隐喻,欧茨对社会的未来呈现着深切的忧虑,表露出极大的恐惧,这也反映了她认清现实困境后产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当文学虚构与现实场景相互交叠之时,凡是以污染和浪费为基础的个人抑或是国家,都算得上是后工业生态系统中危害环境的共谋,毒性物质不仅能损毁自然,而且也使文化被污染、被废物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