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中的“自杀天堂”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变得越来越贪婪。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利益驱使征服和改造自然。作为自然界中的一股神秘力量,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在小说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周围居民的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这里是游客的胜地。然而,它并没有逃脱人类无情掠夺和毁灭的命运。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一些当地人逐渐形成了经济第一、物质第一的观念。对物质的无限渴望使他们想要征服和控制尼亚加拉大瀑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没有权利,非人类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人类。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在这一地区发展旅游业,“汽车旅馆和旅游小屋就像蟾蜍一样在尼亚加拉瀑布城外拔地而起”[54]51。他们认为,掠夺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力量,改造自然是“进步”的标志。欧茨在这个故事中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进步”时代。她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善于利用作品揭露美国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惑。20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瀑布》(The Falls)获2005年英国奥兰治小说奖最佳小说提名。著名的《柯尔库斯评论》说:“这是迄今为止她最好的作品,也是一部代表作。”作者以尼亚加拉大瀑布为背景,将虚构的感情故事与美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起环境丑闻案交织在一起,无情地揭露了工业化给地球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维护生态正义的斗争。正如她在与Robert Birnbaum的对话中透露的那样:“它已经完成了,但我不相信这种判断。比如,对我来说,如果那本小说出版了也没关系,但我一般会等一年后再阅读一遍,我会添加或删除一些内容。我可能加了5页或划掉一些段落。我在阅读和思考小说初稿时对它进行了思考,所以我可能想补充一些内容——环境保护和诉讼的概念。保护环境,是相对较新的概念,以前人们没有这样做,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开始。对于这些(新生的环保主义者)来说,50年代还为时过早。当然现在我们有了对环境不太友好的政府。因此,我们(环保主义者)的工作可能会倒退,浪费我们的一些成果。”[53]1
《大瀑布》出版后,她与Robert Birnbaum还有过这样的对话:“我在距离尼亚加拉瀑布大约20英里的地方长大。我对这个地区很了解,我经常回去参观。我在那里有家人。尼亚加拉瀑布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非同寻常的。但我对尼亚加拉瀑布城也很感兴趣,如果你住在那个地区,你可能会提到‘尼亚加拉瀑布’,而‘尼亚加拉瀑布城’就是这座城市。它们真的很不一样。游客们知道尼亚加拉大瀑布,他们会拍下瀑布和蜜月游客去那里的陈词滥调。但尼亚加拉大瀑布作为一个深陷生态困境、财政困境的美国城市,有很多重工业,但人口非常稀少,就像底特律一样。”[53]5
在美国,环境危机并不是在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兴起之后才出现的,而是早已有之。欧茨通过《大瀑布》这部作品,敏锐地察觉到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环境危机,意图使人们察觉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瀑布》展现了双重情节:一是从女主人公阿丽亚的视角,描述了与她有切身关系的几个重要人物先后投身大瀑布的故事。这一描述加剧了素来有“自杀天堂”称号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神秘色彩。有“世界七大景观”之称、有着绚丽多彩和迷人风光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因有多人自杀而获得“自杀天堂”的称号。二是在大瀑布的其中一段名为“爱的运河”的水域上建起的科文庄园居民区及第九十九街学校被当地居民告上法庭,原因是该地区的地下是以前市政府和化学公司用来处理垃圾和化学废料的地方,导致很多居民和学生患有白血病、肺气肿等致命性疾病。这部小说的高潮是男主人公德克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尼亚加拉大瀑布市的权力集团,结果却被谋害。
被称为“大自然伟大造物”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从内容和意义上被误读为自杀者的圣地,被称为“自杀天堂”,大瀑布不再与“神圣”“雄伟” 等词语相连,反而与“暴力”“死亡”联系在一起。在地理位置上,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被月亮岛隔开,观赏的是瀑布侧面。尼亚加拉河的水流冲下悬崖至下游重新汇合,在不足2千米长的河段里以每小时35.4千米的速度跌宕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绎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涡急流,经过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顿、右岸美国的利维斯顿,冲过“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后的“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这一壮观的景象在小说中得到了细致的描述——尼亚加拉大瀑布有“世界七大景观”之称,有壮丽宏伟和绚烂迷人的自然风光。书中描述道:“这是山羊岛最危险的一角,同时风景也最为美丽迷人。激流在这里变得激荡澎湃,奔腾的水夹杂着白色泡沫冲向15英尺的高空……马蹄瀑布是一个宽阔无比的洪流,横幅最长达半英里,以每秒钟三千吨的流量源源不断涌向峡谷。空气都为之咆哮、震撼。脚下的大地也为之战栗。”[54]4这是大自然的奥秘,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吸引了无数游客的驻足,其古老的传说也使大瀑布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尼亚加拉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尼亚加拉峡谷中住着一个古老的印第安部落,部落规定女孩成年后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终身。有一位很美丽的印第安少女在成年仪式上,被父母许诺给了一位又老又丑的老头。少女顿觉痛不欲生,跑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终竟坐着竹筏漂进了大瀑布中,再没有回来。也许就是这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使许多人相信大瀑布后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每年从尼亚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计其数。印第安人将其命名为“饥渴之水”,贪婪地吞噬了粗心者和献祭者。作为牧师的吉尔伯特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与同为牧师的朋友道格拉斯志同道合,共同钻研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平衡,道格拉斯成了吉尔伯特的灵魂伴侣。在不得不与牧师的女儿阿莉亚成亲后,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煎熬,毅然决然地投入了大瀑布的怀抱,寻求心灵上的安宁和灵魂上的解脱。“他猜不出有多少被上帝拒之门外的痛苦魂灵在这滔滔河水中寻得了安宁,他也猜不出有多少被上帝遗忘者因这一跃而又回归于上帝。”[54]23因为他的懦弱,他知道上帝不会原谅自己,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纵身跃入大瀑布中。他认为自己是殉道者,把自己献祭给上帝,一切行为出自勇气和信念。就像当地印第安人认为的那样,瀑布是有生命的,只有献祭者的身体才能将它安抚平息。牧师的工作职责与化石真相的追寻在本质上是互相矛盾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矛盾不可调和。吉尔伯特与其说深爱同性朋友道格拉斯,不如说他热爱寻求化石的真相,热爱科学研究,而这与他自小学习的关于宗教、上帝、教义、信仰相悖。同意与牧师的女儿阿莉亚结婚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向世俗及信仰妥协。但他依然无法完全做到完全妥协,在无法寻求到平衡点的情况下,他只能以跳入大瀑布,逃避世间一切纷扰的懦弱举动来自我安慰,“终于摆脱喽,永远摆脱啦!” 大瀑布于吉尔伯特而言是灵魂的安息地,但于他的新婚妻子和亲朋好友而言,吉尔伯特的行为不过是懦弱者的逃避。他的死亡为大瀑布的神秘性添上了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却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代表大自然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越发望而生畏,人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的对抗性矛盾不断加剧。
大瀑布吞噬的另一个人是德克·波纳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随着城市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往往是最脆弱的人群却遭受着不成比例的不良后果负担。”[44]环境公正的概念不断发展,在原来单纯关注环境风险转移、危险废弃物安放、资源剥削与侵占方面,逐渐涉及弱势群体参与决策、获得认同和能力等方面。环境公正伦理关怀范围不断扩大,其关怀对象包含了更多类型的弱势群体。从研究性别、阶级和种族因素引发的环境非公正现象,进一步扩展到具有国别、民族、地区差异的底层民众,甚至还有非人类世界的对象所遭受到的个人暴力和经济暴力[44]。尽管一直过着花花公子一样的生活,德克仍然是一名有正义感的律师,他明知道别人不会付给他钱,他还是会接手做别人的法律代理人,就像他明知道不会胜诉或者胜算不大,他还是会受理案件一样。在得知“爱的运河”因倾倒核废料而致使当地居民甚至孩子患上各种疾病时,他成了“自己阶级的叛徒”,以一己之力将斯万化学公司、尼亚加拉大瀑布市、尼亚加拉县教育委员会、尼亚加拉卫生委员会等部门告上法庭。德克认为:“任何公正的法官,不论怎样特别选出的陪审员,这些资料一定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54]192然而,法官和陪审员根本不看妮娜递交的资料,反而认为妮娜“到处惹麻烦,搞反动宣传……”[54]192他孤立无援,昔日亲朋好友包括妻子都不理解他,都离他而去,甚至连他相交多年的好友克莱德·考博恩也站在他的对立面,但他依然不屈不挠地为以妮娜·奥谢克为主的弱势群体抗争,争取获得健康居住地的权利。孩子和小动物被地里渗出来的污染物感染甚至死亡,女性和老人因每天待在家里做家务,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污染物,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美国学者戴斯·贾丁斯认为:“环境公平性考察的是环境利益和负担的社会分配问题,一个不能公平地分配这些利益和负担的社会首先从表面上看是不公正的……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把负担分给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像穷人和有色人种。”[55]270居住在科文庄园的弱势群体承受着极度的环境不公正的政策,政府对此视若无睹。德克努力为这一人群出谋划策,寻找尽可能多的证据争取上诉,但他自己最终被谋杀,连人带车被警察局的巡逻车和柴油机钻车掀入尼亚加拉河。直到16年后,德克终于沉冤昭雪,得到迟来的公正。
德克的女儿朱丽叶十分想念在自己年幼时即已身亡的父亲。仿佛冥冥之中的牵引,也或许是对从未谋面却葬身大瀑布的父亲的怀念,大瀑布对朱丽叶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到了三月末四月初的时候,随着一切都解冻了,那些声响又重新回来了,变得更大声、更刺耳但更加诱人了。”[54]334朱丽叶经常到尼亚加拉河边,寻找父亲掉下悬崖的地方,幻想父亲遇害的场景。她相信尼亚加拉大瀑布是有生命的,是有灵魂的。她相信父亲没有消失,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她逐渐迷失在周围的环境和时间里,毫无意识地向着大瀑布走去。大瀑布于朱丽叶而言是救赎,也是解脱。父亲德克·波纳比因“不名誉”“不光彩”的事件而死,朱丽叶认为自己生来就带有原罪:“羞耻啊,羞耻,你知道你的名字。”[54]358妖魔化的大瀑布不再是正义的神明,反而成了蛊惑人心的妖神,诱使着朱丽叶投身其中。若不是她后来的男朋友小巴德跟踪她,并在关键时刻把她拉了回来,朱丽叶也将像父亲一样,永远地沉入大瀑布中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