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概述和欧茨作品中的生态元素
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学”一词是由希腊语oikos(房子、住所)派生而来,在英语中为ecology。最早将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并首先予以定义的,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他把生态学定义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态条件”[30]553。1978年,威廉姆·鲁克尔特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的概念。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简称ASLE)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1993年,生态批评的学术阵地《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问世。1995年,劳伦斯·布依尔发表了被誉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1996年格罗特菲尔蒂编辑的《生态批评读本》,标志着生态批评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范畴正式出现。他将生态批评明确定义为“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研究”,“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30]553。
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它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劳伦斯斯·布依尔三部曲式的生态批评著作《环境的想象》《为受到威胁的世界而写作》《环境批评的未来》构成了美国生态批评界乃至整个西方生态批评界的里程碑,以其理论高度,引领了生态批评中的环境转向和全球化转向[30]556。斯科特·斯洛维克对生态批评的定义很宽泛:生态批评是任何以学术的方式研究明确的环境文本的研究,或者反过来讲,是审视任何文学文本或者其他艺术文本中的生态内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这些文本乍看起来似乎并不明确指涉非人类的世界[30]552。
中国学者鲁枢元认为,目前兴起的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31]44。苗福光认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有关自然宇宙的知识系统,包括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第二种是有关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理论,这可能包括伦理、社会道德、政府制度、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历史等等学科;第三种是有关人的精神的知识体系,即研究人类精神的一切知识体系。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纬度中,自然生态总是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破坏势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状况[32]。但同时,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并也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生态的进程和状况。要真正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解决狭义的自然生态问题,更为重要的也许还是社会生态问题和精神生态问题。生态批评也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
欧茨在童年时代与自然亲密地接触,这一经历直接导致她在成年之后仍旧关怀自然,并在小说中展现其自然关怀情结,她的绿色人生经历成为她在小说中关怀自然的源泉;美国当代环保运动是她在小说中关注动物的生存权、关注女性与男权压迫和自然遭受的生态正义问题的时代氛围,成为她小说中体现的动物保护、生态女权主义及生态正义的思想源泉;欧茨受欧美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传统和梭罗自然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关注生态危机这一美国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由于欧茨强调艺术具有解释生活与社会的功能、艺术具有道德教育作用及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所以在美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时候,她能够很自然地将自己对生态的关怀融入小说创作。以上四个因素成为欧茨在小说中关注生态问题、产生生态思想的语境[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