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版前言

凤凰版前言

本书的法文版出版于1956年,英文译本于1962年出版。几年后,在《宗教史》期刊上(1968年,第8期,第74—88页),我发表了一篇题为《熔炉与坩埚:附言》的评论兼记传文章。这篇文章同时被收录在1968年的“哈柏火炬丛书”中。借此再版的机会更正了一些印刷错误。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有关中国炼丹术的重要文献陆续出版:首先是内森·席文的《中国炼丹术初探》[剑桥,马萨诸塞州,1968年,参见我发表于《宗教史》(1970年,第10期,第178—182页)的评论],约瑟夫·尼达姆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5卷,第2、3部分(剑桥,1974、1977年)。我还注意到最近出版的很有启发性的著作,这些著作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期的炼金术,如:艾伦·G.德布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梦》(剑桥,1968年),彼得·J.弗兰齐的《约翰·迪伊:伊丽莎白时代的魔术师》(伦敦,1972年),弗朗西斯·耶茨的《炼金术士的启蒙》(伦敦,1972年),J.W.蒙哥马利的《十字架与坩埚:约翰·瓦伦丁·安德里亚(1586—1654)》、《神学家的不死鸟》(海牙,1973年),R.J.W.埃文斯的《鲁道夫二世和他的世界:思想史研究1576—1612》(伦敦,1975年),还有贝蒂·J.多布斯的《牛顿炼金术基础》(剑桥,1975年)。有关讨论详见附录。

尽管我没有从科技史或者科学史的角度探讨炼金术,但我的这种研究方法仍然得益于一些科技史或科学史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专家来自不同领域,比如早期化学史专家R.第马尔特霍夫和A.G.德布斯,中国科学史专家J.尼达姆和N.席文,研究西方药理和炼金术的史学家W.施耐德,伊斯兰科学史研究者S.H.纳斯尔,还有泛智论专家W.E.培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