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母亲与生殖之石
在关于石头的诸多神话中,两类神话信仰与我们的研究相关:一类是人类出生于石头的神话,一类是矿石出生和成熟于大地腹中的信仰。两者都暗示了,石头具有生命,是生命和生殖力的源头,如同大地创造了石头,石头创造了人类。
很多神话涉及人类源于石头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断出现在中美洲的伟大文明(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中,南美洲一些部落的传说中,希腊、闪米特、高加索地区,以及从小亚细亚到大洋洲的广袤地区。[1]丢卡利翁(Deucalion)将“母亲的骨头”扔到身后,再造了人类世界。这些大地母亲的“骨头”其实就是石头——石头代表原初物质(Urgrund)、不可摧毁的现实和新生人类的本源(matrix)。石头是某种绝对现实、生命和神圣的原型形象,这已被无数神话所证实,这些神话讲述了诸神诞生于类似至高女神即世界本源(matrix mundi)的生殖之石(petra genitrix)。《旧约》保留了人类源于石头的古老的闪米特传说。但更显著的是,基督教传说将这种原型形象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层面,认为救世主出生于石头,一些罗马尼亚圣诞颂歌讲述了救世主基督诞生于石头的故事。[2]
第二类信仰尤其值得注意,认为矿石和石头出生于大地之腹。岩石可产出宝石。绿宝石的梵文名称叫作açmagarbhaja,即从岩石中出生。印度矿物学论著,将宝石源于岩石比作宝石在母体中。[3]《宝石之书》的作者,以胚胎学概念划分钻石和水晶的年龄。例如,钻石是pakka,即成熟,而水晶则是kaccha,即不成熟的、绿色的、发育不好的。[4]直到17世纪,欧洲还流传着类似的观念。在《印度信使》(1672年,第12页)中,德·若斯奈尔写道:“特别是红宝石,逐渐从含矿的土壤中生成,最初呈现为白色,然后在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变成红色。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宝石是白色的,而另外一些则是红白参半……就像母体内的婴儿依靠鲜血喂养一样,红宝石的生长过程也是如此。”[5]贝尔德·帕里西相信,宝石成熟于矿物中,就像水果一样,他写道:“矿物生长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颜色。”[6]
德·若斯奈尔将“依靠母体鲜血养活的婴儿”,比作成熟于地下的红宝石,从而证实了在某些萨满教义和仪式中存在同样的类比现象。例如,切罗基族的萨满拥有一块水晶,每年需要用动物的鲜血喂养两次:如果水晶缺少鲜血,就会飞向天空,袭击人类,水晶被喂养了鲜血后,便会平静地睡去。[7]
长期以来,金属生长于矿井腹中的观念,在西方作家的矿物学观念中占有一席之地。卡丹认为:“金属对于山脉,就像大树一样,有根茎、主干、枝干和树叶。”“如果植物不被泥土覆盖,矿藏如何生成?”[8]培根记载:“古人认为在塞浦路斯岛,将铁切割成小块,埋在地里并经常浇灌,这些铁块就会像植物那样慢慢长大。”[9]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于金属生长的原始观念,持续了很长时间,经受了科技和理性数百年的检验(读者只需回想一下那些被希腊科学界所接受的矿物学观念)。对此的解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即诸如此类的传统观念,最终看来要比对矿物王国的具体观察更为真实。之所以会更加真实,是因为石器时代崇高的神话传播了这种观念,并赋予其意义。
同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开采后,矿井就会进入休眠期。矿井——大地母体——需要时间来产出新矿石。普林尼写道:西班牙方铅矿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重生”。(《自然史》,第34卷,第49章)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伯持有相似观念。(《地理学》,第5卷,第2章)17世纪的一位西班牙作家巴尔巴也说:如果将枯竭的矿井封闭休养生息十五年左右,就可以重新产出矿石。他补充道,有些人认为金属在世界之初就已形成,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金属“生长”于矿物中。[10]这种观点在非洲金属学家那儿得到了共鸣,同时也解释了德兰士瓦镇将古老的矿井封闭起来的原因。[11]
人们有时候用植物界的词汇,来描述矿石“生长”和“成熟”这幅地下生命画面。化学家格劳贝尔说:“人们将已经成熟但却没有被开采与冶炼的铁比作体衰的老人……自然界中,金属的生命节奏如同动植物一样。”[12]正如《法国人积累财富的真经》[13](拉罗谢尔,1563年)中,贝尔德·帕里西所讲:“上帝创造万物并不是为了让它们闲置。恒星和行星都在运转……大海潮涨潮落……同样大地也没有停滞……大地以各种方式不断进行生命的补给和循环。万物复始,包括大地母亲的外表;同样,大地的内部和母体竭力生产。”[14]
的确,像农业一样,冶金术——也以大地母亲的丰产为前提——最终给人一种自信和自豪感。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与自然协作,并促进大地腹中矿石的生长。矿工缩短了原本在地下缓慢成长的矿石的生长周期。某种程度上,矿工完成了时间的工作。因此,18世纪的作家宣称:“起初大自然能做的,只要按照自然规律,我们也可以做到。或许,大自然花了几个世纪仍在做的事情,我们却可以瞬间完成。我们帮助大自然,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我们也可以像做面包那样制造金属。没有人类,庄稼不会丰收,没有磨盘,玉米也不会变成面粉,更不用说通过加水搅拌和烘烤,把面粉变成面包了。和自然协作生产矿物,就像农业劳作那样,我们最终都会获得财富。”[15]
正如我们所知,炼金术在同样的精神范畴占有一席之地:炼金术士完善大自然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事实上,探究冶金学和炼金术传统的共生关系是十分有趣的。关于这个主题,《采矿手册》保留了极其珍贵的资料。《采矿手册》1505年出版于奥格斯堡,是第一本讨论这个主题的德语著作。在1530年出版的《论冶矿》的序言中,阿格里科拉将《采矿手册》归功于科尔布斯·费布杰斯——一位与弗莱堡的矿工生活在一起的知名医生——他以炼金术的观点阐释了矿工的信仰和工作。这本非常珍贵和深奥的小书,由杜布雷和一位叫作科布修林的采矿工程师合译,1890年刊于《学者期刊》。内容由谙熟矿物学传统的专家丹尼尔和年轻学徒之间的对话构成。丹尼尔向学徒解释了矿石出生的秘密,给他传授采矿知识——矿石的方位、采矿的技术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铁矿的产出和生长,就必须有生产者和一些生产对象。”[16]作者引用了流行于中世纪的信条:矿产是硫化物和水银结合的产物。“当然,也有人认为金属并非产生于水银,因为很多金属矿位于没有水银的地方。他们假设,取代水银的是另外一种黏液状的物质,潮湿、阴冷,且不含硫黄,如土壤分泌出的汗液。这一物质与硫黄结合,可以产出各色金属。”(同上,第387页)“此外,在水银、硫黄和铁结合的过程中,硫黄就像男性种子,水银就像女性种子,两者结合产出金属。”(同上,第388页)正如矿脉是出产矿石的自然容器,矿石的顺利产出需要“某种自然容器”(同上,第388页)。“金属或者矿石能量凭借快捷的方式或渠道进入这个自然容器,比如动物的毛发。”(同上,第388页)罗盘指针可以探明矿脉的方位。《采矿手册》记载了星辰控制金属形成的传说。月亮影响着银矿的形成。根据矿脉的方位,月亮的位置标记着矿脉的含银量。(同上,第422页)正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太阳影响着金矿的形成。“根据先哲的说法,金矿主要是由硫黄构成的,最有可能是,金矿在地下经过改良,通过天气变化尤其是太阳的作用,金矿不再含有杂质和湿气,这些杂质和湿气经过火的洗礼被过滤了……”(同上,第443页)同样,《采矿手册》记载金星影响铜矿的生产,火星影响铁矿的生产,土星影响铅矿的生产。[17]
这本著作非常重要,记载了整个矿业传统的复杂融合情况。这一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矿物胚胎学的原始观念;另一方面,来自古巴比伦占星术思想。很显然,后者认为金属源于大地母亲的腹部。同样,炼金术吸收了《采矿手册》的观点,认为硫黄和水银的结合形成了矿石。《采矿手册》中,原始流行传统与学界传统之间有一条明晰的界线,原始流行传统即大地母亲的丰产,学界传统则来自巴比伦学说,包括宇宙论和占星术。希腊和西方炼金术充分证实了这两种思潮的合流。换言之,至少部分炼金术的“史前史”可追溯到原始的神话和观念,而非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传统。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这份宝贵的遗产包括矿石起源的胚胎学概念。的确,普遍流行的传统证实了自然的终结信念,这一点确实值得注意。如果自然的孕育过程不被打断,那么所有的矿石将如期变为金子。西方炼金术士认为:“如果按照自然规律发展,没有外部阻碍,自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半成品金属看作流产和畸形,这种情况的出现仅因为大自然被误导,或者是遇到了顽固的阻力,或者遇到阻碍其正常发展的事物……因此,尽管大自然只希望产出一种金属,她却发现自己被迫产出了好几种金属。黄金是她唯一想要的孩子。黄金是她唯一合法的孩子,因为只有黄金才是大自然想努力得到的东西。”[18]关于金属的自然变形的信仰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这种信仰遍布越南、印度以及印度群岛。越南北部农民有句谚语:“黄金的母亲是黑色的青铜。”青铜自然生成黄金,但只有在地下埋藏足够时间,青铜才能变成黄金。“因此越南人相信,黄金在矿井中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才得以形成。如果有人很久之前在这里挖到了青铜,今天他就会在同样的地方发现金子。”[19]早在公元前122年,中国典籍《淮南子》[20]中就提到人类可以加速金属变质的观念。炼金术只是加速了金属的生长。像西方的同行一样,中国的炼金术士通过干预时间节律参与自然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将矿石埋藏在地下母体内,数千年之后都会变成黄金。通过加速大地母亲腹中矿石的生长,冶金学家将胚胎(矿石)转化成金属,同样,炼金术士梦想着延续这种人工的加速,最终使贱金属变为贵金属黄金。
《完美的总结》[21]是一部讨论14世纪炼金术的著作,书中记载:“大自然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完善的,我们通过技术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本·杰森《炼金术士》(第二幕,第二场)详尽阐释了同样的观念。该剧中,剧中的角色瑟里对炼金术观点表示怀疑。炼金术将金属的生长比作动物胚胎的形成,由此,正如鸡蛋孵出小鸡,任何金属经过在地下漫长的成长过程,最终将变为金子。瑟里说:“因为在自然界中鸡蛋注定能孵化出小鸡。”苏博特说:“同样,只要有充足的时间,铅和其他金属也会变成金子。”另一个角色,麦蒙补充说:“而且我们的技艺更为精湛。”
因此,黄金的“高贵”特质犹如熟透了的水果,其他金属由于未加提炼,所以是不成熟和“普通”的。换句话说,大自然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矿物完善趋于“至善”。金属注定变为黄金。大自然的倾向就是完善自然界的所有事物。自从金子成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象征符号(印度著作反复强调“黄金就是永生”),[22]一种新的观念便应运而生:炼金术士认为自己与大自然关系密切,是大自然的拯救者。炼金术士帮助大自然完成目标,实现理想,这是对大自然衍生品的完善——无论它是矿物、动物或者人类——使其达到完美状态,即绝对的永生和自由(黄金象征着权威和独立)。
这种炼金术-救世神学思想为上述观念奠定了基础,在西方炼金术文献中随处可见。例如,荣格就曾明确强调这些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我们更倾向于强调这种炼金术-救世神学的前提的久远历史。正如大地母亲的形象早于索菲亚的形象,孕育各类胚胎的大地母亲形象要早于大自然自身的形象。因此,现在回顾这个十分古老的象征体系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大地被比作母亲的怀抱,矿井被比作母体,矿石被比作胚胎。一系列矿物和冶金术的仪式均源于这种象征体系。
[1]参见注解G。
[2]参见注解G。完全没有必要回顾关于生殖之石和“升降”仪式的信仰。它们的意思很清楚:力量、现实、繁殖力、神圣,都是人类周围事物的拟人化。毫无疑问石头成为生命的想象和象征。
[3]R.加布:《印度矿物》(莱比锡,1882年),第76页。
[4]G.F.库恩茨:《宝石和饰品的魔法》,第134页。
[5]转引自保罗·塞比洛特:《公共工程、传统矿产及人们的迷信活动》(巴黎,1894年),第395页。
[6]转引自贾斯东·巴舍拉尔:《地球和意志的遐想》(巴黎,1948年),第247页。
[7]参见J.穆尼:《切罗基的神话》,转引自佩里:《太阳之子》,第401页。在这里我们主要处理几种思想的融合。活的石头和魔法石的观念被融入神灵附体的萨满的观念中,这些萨满的身体里装满了魔法石。参见伊利亚德《萨满教》,第133页及各处。
[8]《伊厚门·卡达努斯的书》译本,1556年,第106页、第108页。转引自G.巴舍拉尔,第244—245页。
[9]培根:《木林集》,第3卷,第153页。转引自G.巴舍拉尔,第244页。
[10]转引自保罗·塞比洛特:《公共工程、传统矿产及人们的迷信活动》,第398页。
[11]克莱因:《非洲的矿业及冶金术》,第59页。
[12]转引自G.巴舍拉尔,第247页。
[13]一本所有法国人都可以通过它增加财富累积的真正秘籍。——英译者注
[14]A.杜布雷在《中世纪的矿工如何提炼矿物》(《学者期刊》,1890年,第379—392页、第441—452页)中部分引用,第382页。
[15]简·雷南德:《百科研究》,第4卷,第487页。转引自杜布雷:《中世纪的矿工如何提炼矿物》,第383页。
[16]A.杜布雷,同上,第387页。
[17]A.杜布雷,第445—446页。关于行星对金属形成和生长影响的其他炼金术文献,参见约翰·里德《化学导论》(伦敦,1939年),第96页以下;阿尔伯特-玛丽·施密特《16世纪法国科学诗》(巴黎,1938年),第321页以下。
[18]M.J.M.D.R:《化学哲学文库》新版,巴黎,1741年,前言,第24页、第29页。文章转引自G.巴舍拉尔:《地球和意志的遐想》,第247页。
[19]让·普祖鲁斯基:《黄金的起源和魔力》(《法国远东学院学报》,第14期,1914年,第1—16页),第3页。有关石头在地下生长的观点在安南地区广为流传。参见R.石泰安《远东微型世界观》,第76页。
[20]参见H.德效骞部分译文,《炼丹术的起源》,第71—73页。该文献如不是邹衍大师本人创作,便是其学派所创作的(孟子时期,公元前4世纪);参见德效骞,第74页。
[21]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本书是贾比尔所著,J.鲁斯卡证明了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参见约翰·里德《化学导论》,第48页。
[22]《黑夜柔吠陀·弥勒本集》,第2卷,第2编,第2章;《百道梵书》,第3卷,第8编,第2章,第27篇;《爱达罗氏梵书》,第7卷,第4编,第6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