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简史
胡蜂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始于林奈时期,模式属为胡蜂属Vespa Linnaeus, 1758,在《自然系统》(第10版)中便记载了该科很多种类,如川沟蜾蠃Ancistrocerus parietum (L., 1758)、凹华丽蜾蠃Delta emarginatum (L., 1758)、红环黄胡蜂Vespula rufa (L., 1758)、普通黄胡蜂Vespula vulgaris(L., 1758)等。很多胡蜂种类早在18、19世纪即被定名,如Lepeletier(1836—1841)、Fabricius(1775—1804)、de Saussure(1852—1900)、Smith(1850—1879)、Bingham(1888—1904)、Dalla Torre(1889—1904)等多位昆虫学者对胡蜂分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此时期以建立新属及描述种类为主。其中,仅de Saussure(1852—1875)就建立该科82属561种32亚种,详细记述并修订了当时世界已知的胡蜂各属及种类,是当时唯一的世界性胡蜂专著,为后续乃至今天的胡蜂分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所建立的82属中,如今仍有50属有效。
20世纪是胡蜂科分类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该科分类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该科绝大部分的属和种在这一时期建立,并在种类记述基础上开启分类修订和区系研究。Cameron(1890—1909)、Dover(1922—1931)、Blüthgen(1938—1968)、Guiglia(1933—1979)、Giordani Soika(1934—1996)、Gusenleitner(1965—2011)及Kurzenko(1976—2004)等分别系统整理记述了大量古北区及东洋区胡蜂科种类,其中仅Blüthgen、Giordani Soika、Gusenleitner就分别建立和记述了55属66种、84属876种和7属433种,极大地促进了古北区和东洋区胡蜂区系分类发展;Bequaert(1913—1948)、Bohart(1938—1974)、Raw(1985—2000)、Silveira(1993—2008)、Hermes(2004—2010)等分别记述及修订了新热带区及新北区的胡蜂种类。Sonan(1927—1943)记述了中国、日本及菲律宾的部分胡蜂种类;Richards(1940—1984)修订了澳大利亚、秘鲁、阿拉伯半岛等区域的胡蜂研究体系;van der Vecht(1935—1990)系统记述了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的胡蜂种类;美国学者Carpenter从198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世界胡蜂种类的整理修订,已先后整理出胡蜂科各亚科的世界名录及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分属及分种检索表等,并形成了以形态特征为主的胡蜂科分类学研究方法和以Carpenter(1982)的分析结果为主的分类体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学者开始系统整理亚洲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胡蜂种类情况,如日本学者Yamane(1982—1990)和Kojima(1982—2007)分别对日本及我国台湾的胡蜂进行记述,韩国学者Kim(1998—2013)、我国学者李铁生(1982、1985)和董大志等(1997)对我国胡蜂科种类进行了较系统的种类记述。Archer(1980—2008)等分别结合胡蜂生物学习性如筑巢特点等记述了部分种类并讨论了各亚科间的亲缘关系。
21世纪以来,中青年学者为世界胡蜂分类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印度学者Girish Kumar(2004至今)和Kishore(2004—2007)、越南学者Nguyen(2003至今)、意大利学者Selis(2016至今)、俄罗斯学者Fateryga(2003至今)、中国学者谭江丽(2014至今)以及李廷景(2010至今)等分别对所在国家及地区的胡蜂科种类进行了补充描述及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