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头部
1.上颚(mandible) 上颚常细长或短,左右上颚是否在端部交叉是胡蜂科分亚科的特征之一;除部分属的上颚内缘无明显具齿外,绝大部分种类上颚内缘通常具明显的齿,齿的数量及形状在属内有时具差异,如长腹胡蜂亚科Zethinae中,上颚明显短截状且端部具齿;齿的位置、数量、形态可作为分种的特征之一,某些种类的齿间存在明显缺刻。
2.唇基(clypeus) 胡蜂科Vespidae昆虫均唇基明显,雌、雄性唇基异形。唇基的长宽比值、形状、端部凹陷与否、被毛及刻点的疏密情况等均可作为分属、分种的特征。
3.触角(antenna) 触角位于额唇基沟之上,主要呈丝状,少数种类如马萨胡蜂亚科种类的触角呈棒状。一般雌性触角12节,雄性13节,少数种类如图氏小片蜾蠃Onychopterocheilus (Ghilarocheilus)turovi (Kostylev, 1937)的雄性触角为12节。自基部向端部依次为柄节(scape)、梗节(pedicel)和鞭节(flagellum),柄节为第1节,梗节为第2节,其余为鞭节;雄性触角第13节多变,常向后折回成钩状或变小且不向后折回,或变宽呈竹片状等,是分属、分种的重要特征。
4.额区(frons) 额区为前单眼之前、额唇基沟以上及复眼内缘之间的区域。额区被毛情况、刻点大小及疏密程度常作为分种的主要特征,额区是否凸起及凸起程度也是分类特征之一。在小柄蜾蠃属Labus中,雌性前单眼之前具窝穴,窝穴的形状、深浅、大小等常作为分种的重要特征。
5.复眼(compound eye) 复眼指头部两侧、上颚基部以上、颊区之前、额区外侧、后单眼外侧之间的隆起。胡蜂科种类复眼内缘近中部处皆凹陷;复眼下端缘与上颚的间距可作为分属、分种的重要特征。
6.单眼(ocellus) 单眼3个,一般排列成三角形,分为1个前单眼(anterior-ocellus)和2个后单眼(post-ocellus)。单眼的大小、后单眼间距、后单眼与复眼的间距及后单眼至后头脊的间距等作为分属、分种的特征。
7.颊区(gena) 颊区指复眼之后,上颚、后头脊和头顶之间的区域。背面观,颊区与复眼长宽比值可作为分属、分种的特征;颊区的刻点状态、是否具脊或隆起等可作为分种依据。
8.头顶(vertex) 头顶指后单眼之后、颊区以上及后头脊之前的区域。雌性后单眼之后的头顶是否具窝穴,窝穴的大小、数量及形状,头顶后部是否隆起可作为分属、分种的特征;少量种类的雄性头顶也有窝穴。
图1-39 头部正面观
9.后头脊(occipital carina) 后头脊指颊区及头顶后缘的脊。该脊是否完整、是否伸达至上颚基部等可作为分属或分种的特征。
图1-40 头部背面观
图1-41 头部及前、中胸侧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