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阻力
飞机的阻力
大家对阻力都很熟悉。可以说阻力和升力是形影不离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除了产生升力以外,也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和飞行方向相反,阻碍模型前进。飞行阻力越大,飞机飞得越慢,因此我们要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再想办法去克服它或减小它。
按照阻力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它分为4类,即:摩擦阻力、压差阻力、诱导阻力和干扰阻力。这4类阻力中,前面3种是主要的,摩擦阻力占整个阻力的35%~40%,压差阻力占15%~20%,诱导阻力占30%~40%。因为各种阻力的产生会随着模型飞机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装配的位置、迎角的改变等条件而变化。这些数字,只是大体上表明各种阻力在模型飞机的阻力中所占的比例。下面就分别讨论各种阻力。
摩擦阻力
模型飞机的周围都是空气,模型飞机飞行时和空气发生相对运动,就会产生摩擦阻力。事实上,在最靠近物体表面的一层薄空气是流动较慢的,这是空气分子被物体表面粘住的缘故。
摩擦阻力的大小,决定于空气的黏性、模型飞机表面光滑程度和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大小。要改变空气的黏性,实际是办不到的。一般,减少摩擦阻力主要从表面光滑着手。对模型的表面要仔细加工,苎纸要平整,不能有皱纹,在苎纸后,刷上透布油,可以使表面更光滑;苎纸的地方,不能透气,以减少摩擦阻力。
压差阻力
将一块平板垂直地放在水平流动的气流之中,如图2-8,平板的前面正对着迎面吹来的气流,气流受到平板的阻碍,速度急剧的减慢,压强大大增加。而被平板分开的气流,绕过平板后,来不及聚拢,形成一个很大的涡流区,涡流区的压强很小,这样平板的前后就产生了压强差,形成了压差阻力。

图2-8 气流流过垂直平板的流线
(1)压差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正面面积(即物体正对着风的最大截面积)、物体的形状以及物体相对气流的位置。正面面积越大,压差阻力也越大。
(2)如果物体的正面面积相同,而形状不同,它们的阻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一块圆柱体在空气中运动的压差阻力假设等于1的话,那么,截面积和它相等的流线型物体的压差阻力是它的1/ 25,如图2-9。这是因为气流流过流线型物体时,可以逐步地减低速度,汇拢成原来的流线,减少了物体后部的涡流区。机翼弧形翼型就是类似的流线型,所以压差阻力就比较小。

图2-9 不同形状的阻力
(3)压差阻力还跟物体与相对气流的位置有关。如果把机翼平行地放在气流中(即迎角等于零,气流流过机翼时,后部形成的涡流区比较小,因此压差阻力也小。当机翼有个迎角时,机翼后部的涡流区也稍有增加。当机翼迎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气流很早就分离形成很大的涡流区,这样压差阻力就急剧增加,升力也急剧下降,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失速”现象,如图2-10。

图2-10 不同迎角的阻力
诱导阻力
诱导阻力是随着升力而产生的,或者说由升力“诱导”而产生的,所以称诱导阻力。
当机翼产生升力时,由于机翼下表面的压力大,机翼上表面的压力小,所以机翼下表面的气流,力图通过翼尖外面向上表面流动,于是,翼尖部分的气流发生扭转,形成翼尖涡流。翼尖涡流,使流过机翼的空气向下倾斜的方向流去。垂直于倾斜方向的升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分解法,只有垂直于飞行方向的分力,还起着升力的作用,而平行于飞行方向上的分力,则起着阻力作用,这部分阻力就是诱导阻力,如图2-11。

图2-11 诱导阻力的产生
飞行中迎角增大,升力增大,诱导阻力也增大,当然不能用减少升力的办法来减少诱导阻力,因为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诱导阻力和展弦比有密切的关系,大展弦比的机翼,诱导阻力较小,但展弦比过大,模型强度和结构也就很难保证。牵引模型滑翔机的展弦比一般在12~15之间。
诱导阻力和机翼的平面形状也有关系。长方形机翼的诱导阻力大,梯形次之,椭圆形机翼诱导阻力最小,由于椭圆形机翼制作极不方便,一般很少使用。为了减少诱导阻力,便于制作,翼尖一般都做成梯形的。
干扰阻力
物体与物体靠近时,它们的阻力就比原来单个物体的阻力大。比如,机翼和机身,尾翼和机身结合处的阻力就比机翼、尾翼和机身单独存在的阻力大。这是因为气流流过物体结合处时,气流被扰动而成为不稳定的气流了。这种因物体相互靠近,产生的阻力叫干扰阻力。在制作模型飞机时,把沿结合处的地方做成圆弧形,这样,减少了干扰阻力,又能增强结合处的强度。干扰阻力,一般只占整个阻力的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