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的调整与飞行
模型的调整与飞行
飞行前的准备
学会特技模型的飞行并不难,如能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有飞行经验的同学或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十多个起落,30分钟左右的飞行训练,就能初步掌握起飞、平飞和着陆等基本动作的飞行要领了。切不可准备不足时盲目飞行,否则,会造成飞行事故。飞行常用的器材、工具如下所述。
(1)操纵钢丝(钢索)
最好使用直径0.25~0.3毫米粗,长度为11~13米左右的2根平直钢丝作操纵线。钢丝中间不能有结头、硬折现象,两根长度应尽量相等。有条件的也可选用直径0.3毫米以下的合股钢丝绳(细钢索),由于它质地柔软,不易打折和便于维护而深受爱好者的喜爱。
操纵线两端接头的制作十分重要。因线环制作不牢,造成断线而导致坠机的事例很多。所以,接头线环的制作必须精心合理。线环的绕制方法如图12-38。

图12-38 简易操纵线接头的制作
如身边找不到钢丝作操纵线时,也可用蜡线或单股尼龙线(直径在0.4毫米左右)代替。只是这种操纵线伸缩性大,操纵时模型的动作反应慢。因此要求将手把上两根线的间距加大一些,如图12-40。

图12-39 操纵线盘
操纵线的正确回收方法是:将线盘(直径在120毫米以上的圆盘)沿一个方向徐徐转动,把线缠绕在线盘槽内(如车轮动一样),如图12-39。不可用缠绕线团的方法收线。在飞前最好用干净棉纱或卫生纸沾少许汽油将线轻轻擦净。如长期不用时应加少许机油以防锈蚀(但在飞行前必须将机油擦净)。
(2)操纵手柄
初学飞行时可用木块做一个简易手柄(手把),粗细以抓握舒适为准,长度略大于自己手掌的宽度。均匀打4个孔(粗细以穿过电线为宜),然后用一根塑料电作引出线,两端接头一定要拴牢,两端各加一个棱状的回环。有条件的也可将手柄做得漂亮一些,如图12-40。

图12-40 操纵手柄的制作
(3)燃料的选配
压燃发动机油料成分为煤油、乙醚和蓖麻油。如需要进一步提高功率时,可增加一些高能燃料——亚硝酸异戊酯。电热发动机燃油成分较为简单,为甲醇、蓖麻油,也可增加高能燃料——硝基甲烷。但高能燃料的价格较高,一般不提倡使用。两种发动机燃油的混合配比方法见表12-2和表12-3。燃油配好后应使几种油料均匀混合,并保持油料的清洁,必要时应用滤纸对油料进行净化处理。由于燃油的挥发性很强,油料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
(4)其他常用工具
除上述飞行必备用品外,还应准备尖嘴钳、小活扳手、螺丝刀(一字和十字改锥)、注射器(50毫升)、小刀、塑料管、棉纱(卫生纸)、风向标等。电热发动机还应备有启动电源、电线、电热塞等。
表12-2 压燃发动机的油料配制

表12-3 电热发动机的油料配制

试飞与调整
新模型在初次飞行之前应对模型进行全面检查,目测观察机翼、尾翼是否扭曲,机翼和平尾的安装角应为零度。起落架固定要牢,机轮转动灵活。重心位置是否符合要求,操纵系统活动应灵活可靠,没有卡死的现象。升降舵最大偏转角应在±40°左右。然后即进行地面试车,发动机启动后先调至大马力,看发动机运转是否稳定及振动情况。如振动严重可更换螺旋桨再试。并按抬头、低头和平飞、倒飞几个状态调整发动机,使发动机抬头时发挥最大马力,平飞、倒飞和低头时略显富油,但仍保持正常工作。

图12-41
飞行前,操纵员应事先作好各种思想准备。
(1)建立明确的上风区、下风区(动作区)概念,养成每次飞行前观察风向的好习惯。有条件的可在飞行圈外立一风向标,如图12-41。
(2)一旦模型起飞,操纵员应时刻注意保持操纵线的张力。发生松线应及时后退,如图12-42。

图12-42 线操纵特技模型飞行中松线的处理
(3)模型起飞后,如发动机出现异常(贫油或富油),应立刻保持平飞,待着陆排除故障后再进行动作练习。

图12-43a 用手臂操纵
(4)对每一轮的飞行课目的要明确,不能边飞、边想、边作动作。犹豫不决往往出现操纵事故。
(5)熟悉正确的手腕和手臂操纵飞行要领。手腕动作幅度大,主要用于角动作飞行;手臂动作幅度小,主要用于柔和的圆动作飞行以及平飞的修正,如图12-43。

图12-43b 修改动作的时机
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之后,便可进行正式的飞行了。但是初次试飞最好能有一位飞行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陪同,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可对试飞后的新模型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试飞最好选择小风天,在较宽阔的场地进行。考虑到安全,应在人员较少的地域飞行。
飞行场地选好后,起飞点应选在顺下风的位置,如图12-41。接好操纵线、手柄后,试一下操纵系统是否灵活(在地面两根操纵线不应扭结)。手把上下位置不能装倒。然后对模型的操纵系统作一次拉力试验,即助手握住机身,操纵员握住手柄柔和加力拉一下,力量约为模型重量的15倍,以确保飞行安全。
初次试飞的工作顺序是:启动发动机,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后,操纵员进入圈内,拿起手柄(注意手柄的方向),再次检查操纵系统有无故障。一切正常后,操纵员举起左手,示意助手可以放飞模型。这时,助手将模型机头略微外倾放出,助手千万不能让机头向内,否则模型会向圈内跑而发生事故。模型起飞后,首先保持模型在1.5~2米的高度平飞,观察发动机工作是否正常,模型的外拉力大小以及操纵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如出现图12-44(b)飞行姿态,操纵员手柄的外拉力又很小,说明机翼扭曲变形,外翼升力大或是配重过轻应增加配重并在外翼尖后缘处沿下弧贴一木片,如图12-45(a)。反之如图12-44(c),可按图12-45(b)方法修正,直至达到图12-44(a)为好。

图12-44

图12-45
然后,可操纵模型由平飞逐渐高飞,并时刻注意发动机电机是否出现变化和模型的外拉。出现异常应立刻改为平飞。如正常,可进行波状飞行,幅度由小到大(应从下风区进入),发动机和操纵系统良好,即可进行正筋斗、倒筋斗和倒正动作的飞行了。如发动机因模型姿态的变化造成工作不稳定,表明吸油能力较差,可采用减小进气口截面积或加长进气管(喉管)长度的办法解决,如图12-46。

图12-46
随着内径的减小,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也会下降,所以这一方法只适合于马力过剩的发动机上。模型飞行时的操纵感觉如与平飞相似,可说明该模型飞行性能是较好的,试飞过程即告结束。
但是在实际的调整试飞中一般不会在一个起落里解决全部问题,往往要经过许多次飞行,逐步地调整,才能使模型性能达到完善。在试飞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见表12-4。
表12-4 试飞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续表)

基础动作练习
模型试飞调整好以后,就可以进行基础动作的练习了。对初学者来说,只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地面模拟练习后,学会飞行并不难。如能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飞行,进步会更快一些。
地面练习,就是操纵员“驾驶”模型前,对操纵飞行应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习惯性的反应:拉杆使模型上升,推杆使模型下降。然后,在原地转动时大脑中做一些假想模型姿态的修正、改进(模拟练习)。这种练习虽然很单调,但效果很好,既可使操纵员习惯于原地转动,克服初次飞行的头晕现象(初学时的短暂现象),加快学习进度,又可减少实际飞行中出现的事故。
地面练习之后,就可以进入练习飞行阶段。如有教师指导飞行,可由教师来带飞(即把手飞行)。也可改换成教练专用手把,见图12-40。带飞可分3个阶段:①初学者轻握手柄,由教师来操纵飞行。学员可体会操纵飞行的要领(时间约几分钟)。②学员可逐渐参与操纵飞行。但是手上的操纵动作与教员不一致或出现错舵时,应轻握手柄并体会教员操纵的要领(间断练一二个起落)。③主要以学员操纵为主,进一步体会飞行动作的基本要领,为放单飞创造条件,教员则起保护安全飞行的作用。
如没有教员带飞,也可自行练习飞行,但飞前思想准备和地面练习应做得充分细致。现就基本动作的要领介绍如下。

图12-47
(1)起飞
起飞动作过程是平杆、拉杆(微量)、推杆(推平微量)、平杆(模型改平)等4个动作,如图12-47(a)。但要掌握好给杆量及给杆的时机就不易了。如有教师辅导时,可先掌握平飞、波状飞行,再练起飞动作就容易多了。
①模型出手后打地转,是由于模型放飞时机头向内或模型机轮向左偏所致。
②模型放飞后爬升失速,是因操纵员拉杆量过大并在模型起飞后没有及时推杆所致,如图12-47(b)。
③模型出手后拿大顶(机头触地),原因是手柄上下位握反,机轮转动不灵,如图12-47(c)。
④模型起飞后松线触地,原因是起飞区域不正确(选在上风区),如图12-47(d)。
(2)平飞
平飞是最基本的飞行动作,要求模型在1.5米±0.2米高度范围内平飞。但是许多因素导致模型无法飞平。如逆风区模型上升,顺风区模型下沉,不及时给予修正,就会使模型进入波状。对刚学飞行的人来说,修正动作反应较慢,动作量不准,需要反复练习逐步掌握。当模型进入顺风区时要提前拉点杆,进入逆风区要事先推行杆。初学飞行还要身心放松,不要紧张,否则会造成动作呆板、粗暴。
(3)高飞
线操纵模型是在半球面上飞行,见图12-41。模型在平飞状态略一拉杆即向上爬升,当模型的操纵线与地面夹角为45°时叫做高飞。由于许多飞行动作都在45°线与平飞线之间进行,所以建立45°线的概念非常重要。练习高飞时应从平飞逐步进入,飞至上风区时应注意模型松线现象,一旦松线应迅速后退并同时推杆恢复平飞高度,见图12-42。
(4)波状飞行
这个动作可使初学者熟练地操纵和掌握模型的上、下飞行动作,初练时可用手臂上、下的摆动(手腕不动)来体会波状飞行的动作要领,见图12-43。
(5)着陆

图12-48
着陆动作要求操纵动作比较细致,因此较好地掌握着陆动作,需要反复的体会和练习。正确的着陆动作程序是:发动机在模型平飞时停车后,操纵员仍维持模型平飞的杆量(发动机停车后,飞行速度降低,升力减小,模型会自然下滑),当模型将要接地时可轻微抬臂(微量的拉杆),机轮触地后及时推行杆以防模型因逆风或受其他干扰反跳,如图12-48(a)。如模型在高飞处停车,应立刻推杆使模型降至平飞高度进入着陆动作。
在初练时常常会因动作的杆量与时机掌握不好发生如下一些错误动作:
①模型下滑时拉飘,这是由于发动机停车后操纵员有拉杆现象,如图12-48(b)。
②下滑时出现波状飞行,是因推、拉杆动作过猛引起,如图12-48(c)。
③模型着陆后反跳,是由于模型接地过猛或模型触地时拉杆所致,如图12-48(d)。
④着陆时模型拿大顶,是模型下滑角大,接地时推杆或机轮转动不灵造成的,另外地面不平也会发生此现象,如图12-48(e)。
⑤如发动机在逆风或上风区停车,操纵员应在中心圈逆时针倒退行走,防止模型松线失控,如图12-49。当模型飞至顺风区时应适当增加拉杆量,以免失速下沉;飞至逆风区时应适量推杆,以免模型上飘后失速。

图12-49
⑥在进行起飞、着陆练习时,可采用减少注油量或更换小油箱的办法缩短飞行时间,提高起、落练习次数。
(6)急上升和急下降(俯冲)
这两个动是作角动作飞行的基础。
①急上升的动作要领:模型从1.5米平飞高度在下风处进入,操纵员迅速大杆量拉起,使模型机头快速抬起至垂直状态时,操纵员立即推杆,回杆至平飞杆位,待模型爬升至45°线时,快速推杆改平为高飞状态,如图12-50(a)。初练时可从大坡度爬升开始练习,逐步增加到垂直上升。如因拉杆量过大,时间太长而使模型超过90°(倒飞)时,千万不要慌乱,可及时推杆改出即可。

图12-50
②急下降动作过程:从45°线下风区进入,快速推杆使模型进入垂直俯冲后恢复平飞杆位,飞至3米高左右时迅速拉杆使模型改平后回至平飞杆位,如图12-50(b)。由于俯冲动作较为惊险,训练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灵活的反应,一旦进入动作,“拉杆”概念切记心中,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初练时可从大坡度下滑开始,改出平飞的时机可早一些,以免改出过晚使模型触地。

图12-51
(7)过顶动作
这是目前唯一从上风进入的飞行动作。动作程序是模型平飞至正上风时迅速拉杆再推平,使模型垂直爬升飞过操纵员正上方成垂直俯冲至正下风处时,迅速拉杆使模型在1.5米高度改为平飞,如图12-51。实际上这个动作也是急上升和急下降的组合。初期可从大坡度爬升、高飞、下降开始练起,逐步过渡到从头顶飞过。练习时模型必须从上风进入,否则易造成松线坠机的危险,如图12-52。

图12-52

图12-53
(8)正筋斗动作
因在动作中驾驶舱始终向着圆心内,也称作内筋斗。要完成正筋斗动作并不难,只要保持一定量的拉杆即可完成,如图12-53。但是,按照规则的要求做一个等半径的圆筋斗就不易了。因为模型在做筋斗飞行时,从理论上讲只要保证一定的向心力(升力),就可以做出等半径的正筋斗。但由于模型受自身重力和发动机拉力变化(油位变动所致)的影响,要飞好内筋斗动作必须随时调整升降舵的杆量,如图12-54。

图12-54
练习筋斗飞行时,可先在3米左右的高度进入,开始少拉一点杆,手臂应随着模型一起做圆周运动(其他动作也须如此)。当模型转入倒飞俯冲时开始增加拉杆量,待模型转至平飞姿态时回杆改为平飞,一个正筋斗也就完成了。如在模型转至平飞时重复开始动作,就会做出连续的正筋斗动作来。
刚学正筋斗时,进入拉杆后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否则模型如断线的风筝一样失控后,更加重操纵员的慌乱而引起事故。另外,不论做任何飞行动作,手臂都应随着模型上下运动,否则也易导致错误的判断和操纵,如图12-55。

图12-55
连续正筋斗最多不要超过5个。因为两根钢丝扭缠过多后,操纵起来就不灵活了。如有教师带飞,可由老师做一些倒筋斗解开后再由学员练习正筋斗动作,也可在飞前将经预先反向扭转3~4圈,就可以在飞行中多练几个正筋斗了。
(9)倒筋斗动作
倒筋斗动作也称外筋斗,动作程序和杆量与内筋斗相反。模型由45°线(初学可在60°线左右)下风区进入,做推杆动作(手腕推足杆,手臂也随之压下),当模型转入倒飞爬升时手臂可随模型画弧抬起,但手腕仍须推杆(千万不能回杆)。当模型转至45°线高飞姿态时,方可回杆改为平飞,如图12-56。

图12-56
如需做连续外筋斗时,重复上述动作即可。练习倒筋斗要解决的难点是,当模型低头进入俯冲或倒飞姿态时,学员往往会本能的拉杆“改出”,从而造成事故。克服这一关后就好掌握倒筋斗的要领了,即可结合正筋斗进行双向练习了。
(10)倒飞动作
倒飞动作的掌握难度较大,这是由于平飞的习惯已形成了条件反射,而倒飞的操纵方向正好相反。因此要求学员在学倒飞前应反复地多做地面练习,尽早建立倒飞反射概念。还应保持临场头脑冷静。
倒飞的练习可由教员带飞,也可自己训练。方法是:由下风区平飞进入,先拉杆做一个半筋斗,当模型转至倒飞俯冲状态时,由拉杆迅速改为少量推杆,同时体会倒正的动作要领(此时胜过一切的概念就是牢记一旦模型出现危险就是推杆)。维持1~3秒后,便推杆做半个倒筋半改出。然后在第二次、第三次……逐步延长倒飞的时间和过程,直至掌握倒动作飞行的要领,如图12-57。

图12-57
倒飞的训练不要等正飞和动作十分熟练后再进行,早点进入倒飞训练,进步会更快一些。
至此,特技动作的飞行:起飞——平飞——高飞——波状飞行——急上升——急下降——过顶——内筋斗——倒飞——外筋斗——着陆一套基础动作的飞行要领就介绍完了。但要完全的掌握还需要反复的飞行、体会、练习。
训练中一般可分:①起飞、平飞、高飞、波状飞行和着陆,②急上升、急下降、过顶,③正筋斗、倒飞、倒筋斗等3个单元进行训练,逐步掌握。
特别强调的是,在飞行训练中,反复的地面练习和体会(教员也可及时做出讲评),可使进步更快。
单人飞行
正常的飞行训练一般需要2人配合(助手和操纵员)才能进行。图12-58分别介绍3种单人放飞装置,当操纵员全部准备就绪时,拉动放飞绳模型就自行滑跑起飞了。但是正使用12-58(a)放飞装置时,应避免模型着陆时与工具箱相撞的事故。

图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