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名称的由来
第一节 越剧名称的由来
“越剧”现在已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小戏班,称名为“越剧”,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它最早称“落地唱书”,后来又有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十多家,各戏班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则是参差不一,有的称之“绍兴文戏”,有的则称“的笃班”、“女子文戏”或“小歌班”。但把女子文戏正名为越剧的是《大公报》记者樊迪民(1895—1984,浙江杭州人。后改名“樊篱”),当时他困居“孤岛”,被姚水娟聘为“越吟舞台”的编导,他想给“绍兴女子文戏”起个固定的名称。他从李白诗《越女词》“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句子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同时,他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汲取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加之,有一天樊迪民和姚水娟等人去卡德门大戏院看场子,见到楼上、楼下共有1200多个座位,不免暗暗惊喜。樊迪民说:“责任可重大啊!”姚水娟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我都有两只肩胛,泰山倒下来也要顶住它,有什么可怕呢?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她一下子连串了6个“越”,更坚定了樊迪民以“越”称名的决心。他当即向姚水娟提出了给女子文戏正名为“越剧”的设想。姚水娟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都改称‘越剧’。”第二天,樊迪民还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了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的“女子文戏”的广告便统改称为“越剧”。这就是“越剧”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