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呤吓调
1906年,有几位说书人首次以“串戏”形式联合,反响极大。越剧自此正式从说唱走上舞台,这个中国戏曲的“新生儿”终于呱呱坠地。当时唱的曲调就是《呤吓调》。因为《呤吓调》本是民间小歌,所以越剧又被称为“小歌班”。
“呤吓调”有“呤吓南调”、“呤吓北调”之分。“呤吓调”音较高,唱时嘴巴张得很大,像是喊出来的,所以又叫“开口调”或“高喊风调”。而“呤吓北调”则显柔和,唱起来较省力,故又叫“闭口调”或“平喊风调”。由于“呤吓调”粗犷朴实、节奏明快,至今在某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如《九斤姑娘》、《抢伞》以及合唱、伴唱中依然可见。
“呤吓调”阶段,伴奏乐器仅有尺板和笃鼓。敲打时不断发出“的笃”之声,所以“小歌班”又被称为“的笃班”。那时候,已初步形成板眼,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吸收其他一些民间小调,如“钱塘调”、“断工调”、“哭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