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剧团
第十二章 名家与著名剧团
第一节 越剧名家简介
袁雪芬
袁雪芬是中国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浙江省嵊县人,1922年3月出生。1933年8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后到上海。1942年10月起,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其唱腔旋律淳朴,韵味醇厚,被称“袁派”。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在1946年5月,将鲁迅名著《祝福》改编为《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49年9月,袁雪芬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她曾出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成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
1995年起,袁雪芬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她十分重视越剧的理论建设,组织各方面专家撰写的《越剧艺术论》,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
茅威涛
茅威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生于1962年,祖籍浙江桐乡。她17岁从艺,1982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同年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4年,年仅22岁的茅威涛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越剧小生第一人。茅威涛的扮相英俊,气度非凡,唱腔师承尹派,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有所发展,唱做念扮皆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其表演潇洒飘逸,含蓄深入,溶内心体验与程式化体现为一体,使角色的创造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代表剧目:《何文秀》、《孔雀东南飞》、《五女拜寿》、《沙漠王子》、《桃花扇》、《胭脂》、《西厢记》、《陆游与唐琬》、《寒情》、《孔乙己》等。所获奖项:1984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年荣获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十佳之一;1993年荣获第十一届梅花奖“二度梅”、第三届文华奖和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1994年荣获第四届文华奖和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1999年荣获第九届文华奖、第十届上海白玉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
赵志刚
赵志刚,上海越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生于1962年,祖籍上海嘉定。他于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在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个流派兼学。1980年学馆毕业进入上海越剧院。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他嗓音圆润厚实,韵味隽永,行腔流畅,吐字清晰。擅演剧目:《何文秀》、《浪荡子》、《沙漠王子》、《血染深宫》、《陆文龙》、《玉镯冤》、《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花中君子》、《疯人院之恋》、《王子复仇记》、《曹植与甄洛》、《杨乃武》、《红楼梦》等。所获奖项:1984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和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及上海市青年艺术十佳;1986年获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88年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最佳演员奖和上海市青年十大精英;1990年在“霞飞杯”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被授予“越剧之星”称号;1992年荣获第二届金唱片奖和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钱惠丽
钱惠丽,生于1963年,祖籍浙江诸暨,上海越剧院小生演员。她自幼爱好越剧,1979年考入诸暨越剧团,后拜徐玉兰为师,1988年正式进入上海越剧院。钱惠丽扮相俊雅,嗓音明亮,演唱收放自如,表演富于书卷气和阳刚气。擅演剧目:《红楼梦》、《碧玉簪》、《西厢记》、《追鱼》、《西施归越》、《紫玉钗》、《真假驸马》、《啼笑姻缘》、《玉簪记》、《断指记》、《舞台姐妹》等。所获奖项:1984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二等奖,1988年全国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她还兼任红楼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单仰萍
单仰萍,上海越剧院旦角演员,生于1962年,祖籍浙江建德。1972年进入桐庐艺训班学戏,1976年到桐庐越剧团工作,1988年进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单仰萍以其楚楚动人的扮相、芳馥典雅的气质及委婉缠绵的唱腔深得王派之三昧。擅演剧目:《樊梨花》、《盘夫索夫》、《啼笑姻缘》、《春江月》、《桐江雨》、《孟丽君》、《毋忘曲》、《情洒罗山》、《春香传》、《紫玉钗》、《西园记》、《西施归越》、《曹植与甄洛》、《红楼梦》、《碧玉簪》、《桐花泪》、《绣花女传奇》、《舞台姐妹》等。所获奖项:1984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二等奖,1990年全国越剧大奖赛“越剧之星”称号,200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
何赛飞
何赛飞,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主演作品:越剧《五女拜寿》、《白蛇传》、《送花楼会》等。
吴凤花
吴凤花,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小生演员,生于1973年。她扮相英俊,文武双全,基本功扎实,主演过20余台大戏。擅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孔雀东南飞》、《吴王悲歌》、《劈山救母》、《陆文龙》、《狸猫换太子》、《马龙将军》等。所获奖项: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一等奖,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著名王派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
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新昌的舒锦霞自1978年走上越剧舞台以来,塑造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借红灯》中的金凤、《李师师》中的李师师、《花魁女》中的花魁、《金凤与银燕》中的银燕(该剧获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巧凤》中的巧凤、《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等一系列古、现代艺术形象。她的唱腔柔美抒情,韵味浓厚,表演真切纯情并富有激情。她极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所扮演的各种人物,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柯娣
国家一级演员,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张(桂凤)派老生。曾多次赴京演出。在随小百花越剧团演出《西厢记》中,反串老旦饰演崔夫人;并受上海越剧院邀请演出新版《红楼梦》,在剧中饰演贾政。两个人物虽非主要角色,但她高超的唱功和演技,再一次说明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员”的道理。
董柯娣21岁时考进象山越剧团。1982年被选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并拜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为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84年赴京演出,在《五女拜寿》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杨继康这一艺术形象,在《汉宫怨》和《二堂放子》中饰演的霍光和刘彦昌均征服了首都观众。之后她又随团出访香港、新加坡、日本、泰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国友人的欢迎。
董柯娣扮相英武,嗓音洪亮,有力度,台风稳重大气,被誉为“最有魅力的老生”、“唱不败的金嗓子”。她曾先后荣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十佳演员”、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老生组“最佳演员”、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演唱高亢挺拔,感情充沛,表演刚劲洒脱,性格鲜明。近年她又以《白兔记》中的刘志远获上海第十届白玉兰表演“主角奖”,以《汉武兴邦》中的公孙弘获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徐玉兰
女,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21年12月27日生于山明水秀、风景如画的新登县(今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
1933年立夏,进新登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学花旦,后习老生。文戏师傅是俞传海,武戏师傅是徽班文武老生袁世昌。学习过长靠短打、大小花脸和猴戏等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曾扮演过《火烧连营寨》中的赵云、《涌金门》中的武松、《大刀收关胜》中的关胜、《龙潭寺》中的“开口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随科班来上海演出于南洋桥叙乐茶楼,与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后来又与男班演员马潮水和花碧莲合演《碧玉簪》等戏。翌年初返浙江。1937年初,第二次来沪,曾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搭档,“八·一三事变”后返乡。1939年初,随科班再度来上海,相继演出一批新剧目。该年11月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改演小生。1942年下半年与施银花一起至宁波天然舞台演出。1943年夏回上海与傅全香合作演出。1945年下半年与筱丹桂搭档。1947年夏,积极参加上海越剧界义演《山河恋》。同年9月25日自组玉兰剧团,聘请吴琛、庄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导,排演了《国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戏。1948年下半年起,与王文娟长期搭档。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剧,以配合当时的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受到政府的表扬。
1952年7月,率团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2年10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厢记》中饰张珙,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深入前线为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得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1954年春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是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李梦龙,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随团去苏联、民主德国访问演出,饰《西厢记》中张珙。1958年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的艺术形象,该剧已于1962年7月被摄制成电影。1959年8月在电影《追鱼》中演张珍。同年去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1960年12月赴香港演出。1961年赴朝鲜演出。1962年与王文娟一起赴朝鲜辅导朝鲜唱剧《红楼梦》,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见。
徐玉兰的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她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区进行,唱腔除继承越剧传统老调外,广泛吸收京、绍、杭等剧种的声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被称为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
第二节 “新越剧”主要剧团
“新越剧”形成一支有艺术实力、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队伍。上海的几个主要越剧团都相继聚合在“新越剧”的旗帜下。其中包括了几乎全部第一流的演员和编导。
丹桂剧团
以筱丹桂为首的剧团,1942年4月17日成立于浙东大戏院,前身为高升舞台,曾在多家戏院演出。1947年春节,老生徐天红加盟,形成筱丹桂、徐玉兰、徐天红三星领演的鼎盛局面。该团在1945年以前,就约请闻钟、陶贤、胡知非、刘涛等文人编演新戏,平均每月推出一部新剧目,但仍以演传统戏为主。抗战胜利后,以演新戏为主。另有于吟、金彬(冷山、金兆元)、应时(吴琛)、石垒(石景山)等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剧务部。该团于1947年8月1日演毕结束,共计上演了新戏80多部,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陶贤编剧、于吟导演的《雪里小梅香》,陶贤编、石垒导演的《是我错》,刘涛编、应时导演的《秦淮月》和应时编、金彬导演的《寒夜曲》等。
天红剧团
以徐天红为首的剧团,1946年1月下旬组成,老板为金纪麟、沈益涛、刘香贤。头肩花旦姚素贞,二肩花旦金艳芳、王文娟,三肩花旦张云霞,头肩小生毕春芳,大面茅胜奎,小丑夏笑笑、冯小浓。剧务部成员有编导吕仲、冯玉奇、徐进、郑传鉴,舞美设计张坚安,舞台监督白涛等。1946年2月1日起,演于老闸大戏院,首演剧目为《父女之爱》。自1946年2月1日至同年7月5日,共上演了《遗产恨》、《飘零泪》、《义薄云天》、《流亡曲》等12部新戏,营业极盛。歇夏后剧团移至天宫大戏院演出,阵容有所变动,除徐天红领衔外,头肩小生为焦月娥,头肩花旦为玉牡丹。自1946年8月22日至同年11月份,演出了《笑声泪痕》、《断弦琴》等7部新戏,同年11月剧团解散。
雪声剧团
以袁雪芬为首的剧团,前身是1942年10月开始在大来剧场改革的演出团体。1944年9月在九星大戏院演出时定名。该团的活动分为三个时期:一为1944年9月至1947年1月,演出于九星、明星大戏院。由袁雪芬、范瑞娟领衔,主要演员还有老生徐天红、吴小楼、张桂凤,小生陆锦花、丁赛君,旦角应菊芬、戚雅仙、张云霞等。剧务部中有编导南薇、韩义、吕仲、成容、陈鹏,舞美设计幸熙,音乐设计刘如曾,技导郑传鉴,舞台监督萧章,宣传陈文珍(陈疏莲),琴师周宝财。该团在越剧界率先建立正规的编导制,坚持每二至四星期推出一出新戏,演老戏也要经过整理。这时期,在20个月中演出27个剧目,影响较大的有《新梁祝哀史》、《绝代艳后》、《忠魂鹃血》、《梅花魂》、《梁红玉》、《洛神》、《凄凉辽宫月》等。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是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开创把鲁迅名著搬上戏曲舞台的先例,受到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的重视。同年9月,周恩来到上海,曾去剧场看了该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接着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领导越剧和其他地方戏作了重要指示。该团富有创新精神,重视艺术质量,倾向进步。曾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反对艺员登记”、追悼闻一多和李公朴、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等活动。1947年1月,因袁雪芬生病离开舞台,该团暂告解散,主要成员加上傅全香改组为“东山越艺社”继续演出。第二时期为1948年9月至12月,演于大上海电影院。主要艺术人员基本上与前一时期相同,演出剧目4个:《珊瑚引》、《月下老人》、《金枝玉叶》和《梁祝哀史》。其中《珊瑚引》系田汉专为该团创作,借古讽今,抨击四大家族的腐朽统治。此剧在乐队方面也进行了重大革新,引起轰动。演出此剧同时,由启明公司拍摄、以雪声剧团名义组成创作演出班子的影片《祥林嫂》,亦在上海四家影院公映。第三时期为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演于九星大戏院。袁雪芬另组班子,演员有魏凤娟、张茵、陈金莲、高剑琳、筱水招、茅胜奎、金艳芳、胡少鹏等,编导有韩义、钟泯、成容、冼群、李之华等,剧务部开始由中共地下党员刘厚生主持。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的4个月中演出四个剧目:《万里长城》、《李师师》、《凤求凰》、《白娘子》,这几部戏都有反暴政、反封建的现实针对性。1949年4月,迁兰心大戏院演出。年底拍摄16毫米彩色影片《相思树》。1950年4月,大部分人员参加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雪声剧团遂告结束。
芳华剧团
以尹桂芳为首的剧团,前身是尹桂芳在龙门大戏院改革时的演出团体。1946年1月在九星大戏院成立,首演剧目为《沙漠王子》(徐进编,钟泯导)。该团在20世纪40年代的活动可分三个阶段,每个时期的成员各不相同。第一个阶段为1946年1月至1947年7月。剧务部有徐进、韩义、蓝明(蓝流)、红英(弘英)、白涛、金风、钟泯、舟启。主要演员有尹桂芳、竺水招、吴小楼、焦月娥、余彩琴、戚雅仙、赵雅麟、筱桂芳、丁兆丰、吕云甫等。该团是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剧团之一,重视综合艺术各个环节的质量,拥有广大观众。在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共演出二十余个剧目,有《大地回春》、《葛嫩娘》、《断鸿零雁》、《花落谁家》、《今宵别离后》、《梦中人》、《回头想》、《不了情》、《秋海棠》、《光绪与珍妃》、《记得时》、《碎月影》、《窃玉偷香》、《何处觅芳魂》、《泪滴灯花开》、《两地谁梦谁》、《浪荡子》、《一曲难忘》等。其中《沙漠王子》、《秋海棠》、《浪荡子》,都连满1个多月(日夜两场)。1947年9月,因尹桂芳去香港,该团改为以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剧团。第二阶段从1948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尹桂芳与王文娟搭档,演于兰心大戏院,剧目有《浪淘沙》、《双枪陆文龙》等。主要演员还有张桂凤、茅胜奎等。第三阶段从1948年9月至11月,由尹桂芳与傅全香搭档,演于新光大戏院。剧目有《乱世春秋》、《鲁男子》、《桃花扇》、《碧血丹心》。主要演员还有徐天红、高剑琳等,编导有陈鹏、陈羽等。因傅全香吐血离开舞台,剧团解散。1950年10月尹桂芳自香港返沪,重建“芳华”,任团长,徐天红任副团长。主要演员先后有:张茵、张云霞、茅胜奎、许金彩、高菊英、谢小仙、尹小芳、李金凤等。剧务部有陈曼、冯允庄、司徒阳、谢晋、黄祖谟、应云卫、张彻等编导。在上海的民间职业剧团中,该团实力最为雄厚。1959年该团支援福建,在福州落户,后改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东山越艺社
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剧团。1947年1月在明星大戏院成立。同年2月1日首演《真假夫人》。该团在袁雪芬生病后,由雪声剧团加上傅全香改组而成,剧务部和班底都是原雪声剧团的,以后陆续有所调整。演员有老生张桂凤,小生毕春芳、丁赛君、高剑琳、胡少鹏,花旦应菊芬、吴梅珍、吕瑞英、金采风,小丑魏小云,花脸茅胜奎等。编导有南薇、韩义、吕仲、陈鹏,技导郑传鉴,音乐设计刘如曾,舞美设计幸熙、苏石风,舞台监督萧章,琴师周宝财,鼓师胡寿华。该团保持了“雪声”的编导、排练、演出制度,继续推进越剧改革,重视扩大表现题材和提高艺术质量。自成立至1948年夏,共演出17个新剧目,有时装戏《大地》、《父母之心》、《合家欢》;古装戏《真假夫人》、《倾国倾城》、《春梦留痕》、《摄政王之恋》、《西厢记》、《燕子飞》、《何时归》、《锦绣天堂》、《单恋》、《无双传》、《宝玉与晴雯》、《宝玉与妙玉》、《天涯梦》、《绿珠》等。其中《天涯梦》表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因唱词中有歌颂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内容,国民党政府社会局勒令删除,并威胁禁演。1948年9月至12月,傅全香离开去芳华剧团,袁雪芬重新登台,剧团恢复“雪声”名称。1949年1月,袁雪芬另组“雪声”,傅全香再度与范瑞娟合作恢复“东山”,演出了《水泊梁山》及时装戏《归来》。1951年8月1日,“东山”大部分成员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剧团遂告解散。
少壮剧团
以陆锦花为首的剧团,1947年8月16日在皇后大戏院成立。首演剧目《礼拜六》。与陆锦花搭档的头肩旦为王文娟,老旦周瑶姬,老生陈金莲,二肩小生金雅楼,小丑屠笑飞。她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剧团以“少壮”为名,含有锐意进取、后来居上之意。陆锦花是袁雪芬1942年进行越剧改革时的第一批合作者之一,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建团时即向老板提出设立剧务部建立编导制度。剧务部由仲美为主任,基本编导有钱英郁、红英,特约的有邵慕水、吕仲、陈鹏、周起、孟舜、陈静、司徒阳、郑传鉴,另外还采用了宗华、陈羽、包绿珠等一些新人的新作。该团致力于越剧改革,相继编演的新剧目有《天伦之乐》、《义》、《女伶受辱记》、《珍珠塔》、《做人难》、《人之初》、《阿六小传》、《金蝉记》、《教师万岁》、《新闺春梦》、《夫妇之道》、《天涯芳草》、《儿女风云》、《十里春风》、《国仇家恨》、《帝王之家》等。在同时期的越剧团中,该团演出的时装戏数量首屈一指,有近10部。陆锦花被观众称为“时装小生”。1948年下半年,王文娟到芳华剧团后,与陆锦花搭档的旦角相继有张茵、许金彩、张云霞等。新中国成立后,该团摆脱老板控制,改为合作制性质的姐妹班,后由张云霞领衔。
云华剧团
以竺水招(又名竺云华)为首的剧团,由芳华剧团改组而成,1947年9月在国泰大戏院成立。9月23日首演剧目《未婚妻》,主要演员有:吴小楼、周宝奎、焦月娥、张茵、贾灵凤、赵雅麟等。剧务部基本上是“芳华”的人员,有徐进、韩义、金风等。1948年2月,迁往龙门大戏院演出,5月,竺水招由旦角改演小生,与戚雅仙搭档,演出了《凤泊鸾漂》、《渔娘》、《夜上海》等剧目。同年9月,迁往恩派亚大戏院,演出《未婚妻》、《十字街头》、《白了少年头》、《屏开雀选》、《林冲与鲁智深》等剧目。1949年初,竺水招、戚雅仙、吴小楼、赵雅麟、吕云甫、谢素云、陈佩君受“十姐妹”联合义演启发,为摆脱老板控制,成立七友公司,分配采用拆账办法,这是越剧界最早建立的姐妹班。1949年底,竺水招去香港,剧团解散。部分成员于翌年4月,加入新成立的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竺水招自香港返沪后,与商芳臣、筱水招、蒋鸿鳌等重组云华越剧团,积极参加戏曲改革,1954年,剧团去江苏演出时,在南京落户,并改为民营公助的实验剧团,1956年3月,改为国营南京市越剧团。
玉兰剧团
以徐玉兰为首的剧团,1947年9月25日在龙门大戏院成立,首演剧目为《香笺泪》(徐进编,金风导)。与徐玉兰搭档的旦角是戚雅仙。1948年春,迁至国泰大戏院,搭档旦角为姚素贞。同年下半年,转入明星大戏院演出后,搭档为王文娟。该团主要演员还有:徐慧琴、贾灵凤、周宝奎、钱妙花等。编剧先后有:徐进、庄志、邵慕水、吴天、洪澜、张开诚、孙旭、王虎诚等。导演先后有:金风、钱英郁(编导)、吕君樵、许秉铎、胡导等。剧务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前、后分别由徐进、吴琛、石景山担任。该团坚持编演有积极意义的剧目,在成立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演出48出新戏。其中《国破山河在》(1947年12月),借三国时代刘谌劝谏刘禅不要降魏,最后到祖庙哭诉并自刎殉国的故事,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此剧上演时,田汉、洪深、熊佛西、安娥、蓝马等知名人士前往观看,称赞作品有政治意义,能演这个戏不容易。《风萧萧》表现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借古讽今,有反暴政的寓意。《风尘双侠》取材自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岩和红娘子的故事,编剧钱英郁有意配合上海解放。演出的剧目还有《同病相怜》、《风流王孙》、《钦差大臣》、《林冲》、《红楼梦》、《顺治帝》、《隔墙花》、《侠奴娇妻》、《贵族之家》、《飞虎冈》、《芳草王孙》、《夜夜春宵》、《是我错》、《吴山点点愁》等。上海解放后,于1952年7月全团参军,编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3年赴朝鲜前线演出8个多月。195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返沪,编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成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