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发展的过程

一、越剧发展的过程

1906年清明节前几天,嵊县桃源乡东王和黄郎地村的南派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李茂正、袁福生等结伴前往桐庐、富阳、于潜县一带唱书。在村民的要求下,艺人们第一次“登台做戏”,“落地唱书”开始向“小歌班”进化。

1917年4月,小歌班艺人袁生木、金荣水、俞存喜、钱景松、潘法金、黄小达佬、高和灿等赴上海唱书谋生。由于演出水平低劣,在惨淡经营月余后,众人卖掉铺盖凑路费回家了。

1919年冬天,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精心准备,周麟趾等40余人三进上海演小班戏。这次几乎汇集了当时男班所有精英。次年年初,周麟趾在沪重建华兴戏院,更名为升平歌舞台,这个舞台成了男班在上海打响的主要阵地。

1921年,《申报》刊出广告,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1923年7月9日,越剧第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村开科。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女子越剧的诞生日。

1925年,女班到杭嘉湖地区演出,正巧遇到有男班也在那里,几位男艺人便参加到女班中来,同台串演。但男女不协调的矛盾却成了女班艺术发展上的一大障碍。在摸索中,施银花等大胆创出了女子《四工调》,走出了女子声腔发展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末,女子越剧兴起,最早成名的女演员大多数是嵊州人,其中最有影响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施银花被誉为越剧“花衫鼻祖”,姚水娟则被称为“越剧皇后”。

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在大批人士前往上海避难的同时,“绍兴文戏女班”开始大规模进入上海,影响日益扩大,报刊、广告上开始正式称其为“越剧”。同年9月,嵊县举办“嵊剧演员训练班”,这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形势下,由当时官方主办的艺人培训活动,对于进行抗日宣传、推动旧剧改良和提高艺人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界人士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小生有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1942年,在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

1946年5月,袁雪芬等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47年下半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十人,为筹建自己的剧场和创办越剧实验学校,冲破重重阻力,义演了《山河恋》,这就是越剧史上著名的“越剧十姐妹”。

img2

1947年,越剧十姐妹合影,前排左起: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后排左起: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

1949年上海解放,同年7月,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越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也相继被搬上了银幕。此时,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唱腔,成了越剧界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的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其间涌现出了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