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尺调腔

二、尺调腔

尺调腔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它是G调,胡琴定弦5-2。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慢板

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中板

中板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慢中板

慢中板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达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快中板

快中板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达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连板

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段,用的就是“连板”。

(六)快板

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嚣板

嚣板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达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散板

散板与“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流水板

流水板吸收了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二凡

二凡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