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地唱书

一、落地唱书

距今150多年前,浙东嵊县一带是调腔、徽腔、绍兴“乱弹”的活动地区,并且还到处流行着多种民间的音乐、舞蹈、武术和民歌小调。这些古老的戏曲和民间文艺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艺术爱好关系甚密。当时,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劳动人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常聚在一起,演唱各种民歌小调,既调剂身心自以为娱,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借此发泄对现实生活和险恶世道的不平。1856年至1860年,内忧外乱使地处东南的浙江沿海广大农村破产,加上连年旱涝,农业歉收,百业凋敝,劳动人民生活愈加贫困。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青年男子以唱书为手段,一人或二人在每年秋收后到次年清明这段农闲季节,串村走坊沿门卖唱,换取微薄的报酬补助生计。由于说唱内容丰富多彩,曲调又是大家所熟悉的,加上这些说书艺人还有遇事随口编唱的能力,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这样,逐渐从沿门卖唱发展到在茶馆、庙宇及其他场所卖唱,人们称之为“落地唱书”。由于说书既有演唱又有表演,初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雏形,为向舞台剧形式过渡准备了条件。

那时说书的曲调,由于在尾声上总是有“四工合”、“哀哀呀”、“呤呤调”这些衬字作帮腔,因此曲调就以“四工唱法”、“哀哀调”、“呤呤吓调”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