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梁祝》
越剧《梁祝》1919年首演于上海,轰动了浦江两岸,在1918年越剧在沪打开局面后,《梁祝》之演出便牢固地占领了上海戏曲舞台。然后,越剧女班进入上海后,《梁祝》仍是“看家戏”。在不断演出中进行加工修改,剧本质量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越剧皇后姚水娟从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512天中,据统计,《梁祝》演出76场,占上演传统戏之首。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41场。1939年袁雪芬与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以后又与范瑞娟合作,在演出中排除了老本中许多庸俗、低级的不健康表演,而范瑞娟又在“山伯临终”一场演出中,在琴师周宝财配合下,创造“弦下调”唱腔,大大丰富了越剧音乐、唱腔。1944年以后,女子越剧进入“尺调”时期以后,以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以尹桂芳、竺水招为首的芳华剧团,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以徐玉兰、王文娟为首的玉兰剧团都曾请编导重新修改和整理,使剧本结构渐趋完整,尤以雪声剧团由南微、吕仲编导的《梁祝哀史》,影响更大。范瑞娟演唱的《山伯临终》这段唱腔,曲调悲伤哀怨、缠绵动人,曾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尹桂芳演唱的尹派《山伯临终》、袁雪芬演唱的袁派《英台哭灵》、傅全香演唱的傅派《英台哭灵》、范瑞娟演唱的范派《山伯回忆》、徐玉兰演唱的徐派《回十八》,各具一格,韵味迷人,使越剧《梁祝》更具有“看家戏”的艺术魅力。实际上,越剧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从《梁祝》的诞生、演出和不断加工提高中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就,是与《梁祝》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编剧徐进等改编了《梁祝》,上海越剧院及越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精心加工修改,成为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剧本既保持了它优美朴素的特色,又突出了它的反封建的意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生命和理想是被葬送在封建制度冷酷的坟墓中的。剧本用“化蝶”来象征他们的再生,把他们当作追求婚姻自由和理想、勇气的化身。这本戏强烈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并勇于自我牺牲、敢于反抗的精神。越剧《梁祝》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同时还有高度的艺术性。它最显著的特色是浪漫主义的色彩。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双双殉情,从坟墓中飞出了一对蝴蝶,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翩翩起舞。这种象征性的写法表示了主人公斗争的胜利,显示了他们的精神是不死的,也表示了人民的美好的愿望,并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的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不屈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剧本所塑造的主人公梁山伯祝英台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强烈的反抗精神,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