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美艺术风格简述
第一节 越剧舞美艺术风格简述
越剧是一个具有“抒情优美”的艺术风格的年轻剧种,越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主客观因素,但它跟几十年来的越剧改革有密切联系。党所领导的越剧改革,不断地促进越剧艺术风格日益成熟、完美。越剧的各艺术部分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作出了应有的努力。表演方面,着重吸取电影、昆曲等表演艺术特色,侧重人物内心细腻感情的挖掘。音乐方面,尽量避免强烈的打击乐,伴奏与唱腔力求柔和动听。与此同时,也必然要求舞台美术能够有相应的“抒情优美”的艺术特色。
越剧服装的改革一直是围绕着“抒情优美”这一独特风格不断进行的。打破旧的衣箱制,除去贴片子,改水粉化妆为油彩化妆,服装的革新更是大胆、新颖:第一,用料废弃惯用的反光性较强的大缎子,改用吸光性较强的绉、乔其纱、珠罗纱等,给人以柔美、轻盈、透明之感。第二,用色尽量少用原色,多用间色。色彩搭配在力求调和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对比关系上力求统一协调。第三,改变原来京剧服装过于繁琐、粗犷、浓烈的纹样,力求简练细巧、素淡,增添秀雅的美感。第四,式样破除旧框框,参照古代仕女画的特色,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内容,由专人设计新式样。在适应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力求带有一不同程度的历史特点。
越剧的布景、灯光方面也十分注意“抒情优美”这一特色,在构思舞台气氛和意境时尽量考虑到有利于演员表演时能够抒发内心的感情。比如,《情探》中“阳告”一折和《北地王》中“哭祖庙”一折,设计者有意把“海神”和“昭烈帝”塑像假设在观众席,让演员更好地把内在的满腔悲愤对观众直接抒发。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草桥结拜”一折中,设计者着重构思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古代江南农村景色的环境来烘托剧中人的无限喜悦的心情。总之,从戏曲舞台美术角度来说,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表达越剧本身具有的特色。而这种特性又必须与越剧总的艺术风格相吻合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