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我的那些感动

他们给我的那些感动

这样的想法并非由来已久。

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写一写工作日记,或博客,或QQ空间,不觉得十分困难,也不会感到压力很大。但以时间为序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工作历程记录下来,并以书的形式结集付印,心里不免有些底气不足。特别是这种记录的方式选择以讲稿“串烧”的形式。

2010年6月,拿到了《我们这一届》[1]一书(这是一本送给毕业生的书),由此我知道又一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从2008年4月到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已经送走第三届毕业生了。把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摆在眼前,不禁要问:我究竟为学生的成长做了些什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对学生事务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描述,但真正要具体说做了些什么的时候,还真的感到为难。

于是,我开始搜寻,试图搜寻到那些在工作中踩得比较深的足迹。

起初,还在为“什么可以代表这些足迹?什么是这些足迹的显性符号和标志?”这个问题为难。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我找到了答案——曾经给学生们讲话的提纲。搜集这些并不是太难,因为我有随时记录的习惯。找到这些,我找到了一种幸福感。我一直认为,对一个讲话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听众,那叫自言自语;有一些听众,有一些聆听者,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更何况每次讲完话后还有学生们的积极反馈,这就更加幸福了。这种幸福感坚定了我要将这件事情继续更好地做下去的决心。这里要感谢我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你们,或者是为了你们,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才有机会讲这些话。

想法的由来也缘于学生们给我的那些感动。

“一个好消息!”学院教务秘书苏华英老师在2010年高考成绩出来不久跟我说,“2009年下半年退学的那名学生,2010年高考考了630多分,他妈妈刚给我打来电话。”苏老师的高兴溢于言表,胜似自己的孩子考了好分数。苏老师说的这个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学院实行学习成绩预警,帮扶一年多时间不见成效,2009年下半年办理了自动退学手续。退学后,他进了复读学校读高三。复读一段时间后,也是苏老师告诉我,说成绩已经排到全年级第四十几名了,他妈妈很感激学院和学校。其实,一名学生退学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出于无奈。有人讲这是“休克疗法”。听到这个消息,我也高兴了一段时间,从内心里祝福他,因为绝望者的重生,因为苏老师的那份对学生的爱,因为学生母亲那份感激,我感动着。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八点刚过,我还没在办公桌前坐稳,一名2010年已经毕业的学生来到办公室。我对他印象深刻,在此之前为了他能毕业,学院没有少做工作。今天见到他一脸的自信和阳光,我看到了希望。而一年前,这位年轻人给我的印象是颓废和没有生气。“学位证、毕业证都领到没有,最近怎么样?”“都拿到了,过几天到单位报到。老师,给您送来两个西瓜。”“你回学校来看我,我就已经很高兴了。”我知道他毕业前是借钱交清学费的。“自己家里种的,前些天下雨,那一批西瓜不太甜,这一批还可以。”“这么早,你怎么过来的?”“骑车过来的,离学校也不远,就几十分钟。”因为徘徊者的前行,因为他一脸的自信和阳光。我感动着。

也是在这个栀子花开的六月,参加食品科学与工程0603班离校前的毕业聚会,主任王昭老师安排我和曾经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学生们坐在一起,班上的学生们还邀请了曾经教过他们的英语老师。英语学习结束两年后,还能和英语老师保持这样融洽的关系,我找到了这个班级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的又一个原因。交流中,因第二天就有一名同学要提前离校到工作单位去报到,想到明天同学们就要各奔东西,团支部书记冯倩倩情绪有些失控,另外有几个女生也将离别的感伤写在了脸上。“我给大家送上我的祝福吧。”女生比较容易情绪化,班级女生又比较多,我想缓解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要为了分开而哭泣,今天离别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团聚。”本是为了安慰一下学生们,说出这几句话,我的情绪也受了些感染。“换一个地方,去唱歌吧。”有学生提议,全班响应。前去唱歌的路按平时来讲有些远,但此时此刻却并不觉得长。学生们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也许学生们想用这短短二十几分钟的行走在脑海中刻下大学四年的记忆,保持住那份青春的热情。学生们相互搀扶着,提醒着,“过马路注意安全,不要掉队。”我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确保每一个人都不掉队。看着走在我前面的队伍,我在想,什么叫“引领”。四年前,老师们站在队伍的前面,带着他们走,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大学生的转变,是一种引领;四年后,老师们站在队伍的最后面,鼓励着学生们继续向前走,这也是一种引领。因为学生们的成长,可以独自行走;因为学生们的相互关爱,可以走得更好、更远。我感动着。

2010年6月17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科一家人”欢送毕业生晚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举行。这是一场有关过去四个365天成长故事的演出,是一场每个人都是主角的演出,是一场演员近乎要比观众多的演出,学院227名毕业生全部走上舞台参加毕业汇演。这是学院的传统,每年的毕业生晚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精心准备,走上欢送他们的舞台,参加演出。食品科学与工程0604班带来的节目是歌曲串烧《浪漫樱花》。曲中,学生们将班主任李秀娟老师请上舞台,向她作最后一次集体告白:“李老师,我们真的很舍不得,但是我们必须要离开,因为我们要工作,要谈恋爱,这些事情十万火急,我们一刻也等不及,我们祝福您!”在那深深的鞠躬里,我们看到了班主任李老师为学生们成长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此刻她收获的幸福。这位学校的优秀班主任被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食科人被感动了。我感动着。

“Good afternoon,every one.I’m honored to be here today with you on behalf of the seniors,to give you all a warm welcome and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f the experiences through what we’ve learned in our college life.”2010年9月6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在老生代表发言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0702班马倩同学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新生分享她的大学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经历。在她的发言中,谈到了大学学习目标确立的重要性,如何面对困难和失败,如何参与竞争和抓住机会,如何在社会工作中历练成长。新生专注的聆听、钦佩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证明了马倩同学的优秀。最初认识马倩是因为她英语学得非常棒,是学院英语学习优秀的学生之一,200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以638分、579分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考试。2009年9月通过竞聘担任学院党务工作办公室主任以后,我们交流比较多。她的最大特点是敢于面对挑战、善于学习思考、勇于自我超越。前不久又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院优秀共产党员”。最近,她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参加了TOEIC(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际交流英语测评)考试,获得950分的好成绩。她的每一点成长进步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她敢于面对挑战的品质、善于学习思考的习惯、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也感动着我。

我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力量——绝望者能重生,徘徊者能前行,哭泣者能欢欣,欢欣者能鼓舞,鼓舞者能超越。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只是在履行职责,他们却给我这么多感动,这么多力量,这么多信心。如果把我们为学生们做的事情比作一朵朵玫瑰的话,我们在送给学生们玫瑰的同时,收获的那些感动、力量和信心,就是手中留下的余香。

我愿意送出绽放的玫瑰,为了那份留在手里的余香,也为了送出的玫瑰,更为了接受玫瑰的人将玫瑰送给他人后手里的余香。

玫瑰是迷人的,玫瑰是芬芳的。我相信,用爱浇灌的玫瑰会格外的迷人、芬芳!

向晋文

2010年9月10日于狮子山

【注释】

[1]《我们这一届》——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峻任编委会主任,甘霖、王从严主编的高校大学生教育与实践系列丛书,是一件集“母校纪念、毕业纪念、成长纪念”于一体的、赠送给全体毕业生的珍贵礼物。《2010,我们这一届》以一个具有共性的普通大学生为主线,以真实的人与事为素材,以纪实的手法,图文并茂地展现2010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是一本凝结了2010届毕业生时代情怀和人文精神的书,更是一本珍藏了大学、珍藏了青春、珍藏了所有校园情感的永远读不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