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醇学风的形成——需要我,更需要你 (2010年1月)

浓醇学风的形成——需要我,更需要你 (2010年1月)

2010年1月17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围绕学风建设主题举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本文是研讨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学风建设问题。所谓学风,从广义上讲,是指治学态度、研习风尚。高等学校的学风,包括师生员工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方法,同时也包括全体干部的工作作风。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以及遵守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治学的各种制度等等。它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反映。高等学校的优良学风要求学生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而学习的明确目的;有专心致志、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有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积极实践的学习方法;有严格作息、照章作为的治学纪律;等等。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学风是学校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效应持久的规范力量,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建设优良学风,不仅是实现学校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条件。优良学风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开几次会、作几场报告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代代教职工和一届届学生,坚持不懈地艰苦努力逐步建立起来的。优良学风一旦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风尚,就会成为一种优良传统保持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完善,不断发扬,成为指导全体成员的一种行为准则,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现在来看,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学风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期中教学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下阶段我们将通过以下的措施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风建设。

下阶段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强化管理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分类指导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党员骨干的榜样作用,标本兼治,齐抓共管,营造浓醇的优良学风。

一是严格管理,制度治标。充分发挥制度在学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突出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考风考纪和诚信教育。建立和完善约束制度,加大课堂考勤和自习检查力度,规范学生电脑管理使用。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激励要注重正激励和负激励。加大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奖励力度和科技创新奖励力度,同时要实行学生学习情况分级预警制度,对学生学习情况实行蓝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要严格按照《大学生手册》的相关规定处理学习成绩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明确“一帮一”、“一助一”、“一导一”的相关内容。通过严格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1],构建浓醇学风形成的制度环境和保障体系。

二是分类指导,动力治本。要营造良好的学风,促进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形成,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要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分别以新生入学教育、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实践创新技能和考研就业为切入点,开展分类指导和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具体来讲,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将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切入点,引导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全面开展新生心理适应及本科四年学习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等主题教育活动。二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拓展性教育。以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三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提高性教育。以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学习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发展性教育。以考研和就业为切入点,加强学生考研学习的引导和辅导工作;对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职场要求,把握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创新载体,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在挖掘和提升现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湖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学校“神农杯”竞赛[2]、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3]项目等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特点和优势,依托企业和行业,继续开辟和创新“诺维信杯”[4]、“丹尼斯克杯”[5]和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创意大赛②等活动载体和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6]

四是齐抓共管,合力育人。良好的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要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外,还需要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党员骨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努力。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是关键。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到学风。教师要不断提高授课艺术,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是否浓厚,除了学生的主观因素外,还与老师的课堂讲授有没有吸引力有很大关系。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要加强课堂的管理。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逃课、课堂纪律差是辅导员的事,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管理课堂。有的教师担心课堂管严了,学生评教时可能会打低分。我觉得大可不必有这样的顾虑。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老师完全是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真正为学生考虑,学生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要发挥学工队伍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导学,学生工作人员要与教学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认真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要发挥党员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要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标杆作用。

良好的学风营造,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努力。如果人人关心学风建设,人人服务学风建设,人人促进学风建设,学院浓醇的学习风气就一定能形成。

【注释】

[1]“五个一”工作机制——即学生工作处和教务处一个月研究一次学风建设工作;学院学生工作战线和教学管理战线的工作人员半个月研究一次本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学院辅导员和教学秘书一个星期沟通一次学风建设情况;学院辅导员一个星期听一次课;学院一个月解决一个学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五个一”工作机制是2004年下半年华中农业大学为了加强学风建设提出来的,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

[2]“神农杯”竞赛——由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办,分为“神农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神农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个赛式。“神农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激发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同时向“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送优秀作品。华中农业大学自2001年起开始举办“神农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隔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竞赛在学校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一大批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优秀大学生从中涌现出来,学校屡次在全国和湖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件作品获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3件作品获银奖、4件作品获铜奖;连续5年捧得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胜杯”,1件作品获特等奖、8件作品获一等奖、9件作品获二等奖、12件作品获三等奖。“神农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引导广大在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培养创新人才。“神农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始于1997年,目前成功举办七届。截至目前,通过此竞赛产生的作品共有30多项在湖北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tudents Research Fund,简称SRF,是华中农业大学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于2000年设立的。基金遵循“理实集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资助原则,按照“自主申请、专家评审、公开立项、严格管理”的程序,择优资助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本科生。每年资助200余项,覆盖学生面1 000余人。

[4]“诺维信杯”创意大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举办,旨在响应国家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号召,促进酶制剂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更密切地与中国科技界、教育界的合作;实现诺维信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大赛于2008年开始举办,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09年申请成为承办单位之一并参赛,4件作品入围复赛,最终1件作品获二等奖,2件作品获三等奖。

[5]“丹尼斯克杯”学生创意大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联合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举办的行业性赛事,旨在积极推进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促进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大赛于2009年首次举办,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申请成为承办单位之一并参赛,1件作品获优秀奖。

[6]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大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美国加州杏仁商会联合主办,在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重点推广,大赛已成为中国食品科技院校广泛接受并受到食品行业认可的一项赛事。大赛旨在为未来的食品业精英们提供一个实战锻炼的平台,鼓励食品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同学们利用美国大杏仁为原料,开发出从未在国内外市场上出现过的具有创新性及商业开发价值的健康食品,并借此与中国食品科技院校及食品企业联手促进食品研发人才的培育。大赛从2003年开始举办,已在中国连续举办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