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知“心”的辅导员 (2009年4月)
做一名知“心”的辅导员 (2009年4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缓解心理困扰压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健全学生健康心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目标,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2009年4月15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团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讨。本文是在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总结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心理健康知识正在普及,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的预警办法和干预措施正在不断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步入人性化、系统化、专业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正呈现复杂化趋势,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同辈群体的压力以及学生的自我施压,使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加脆弱和复杂,面临的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辅导员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做一名知“心”的辅导员对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我发言的题目是《做一名知“心”的辅导员》。这既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这里的“知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知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我想强调的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更是一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套措施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举例来说,我们一直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很完善,但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内化成学生的思想信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行动,却是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通过课程考试,至于学习效果如何,则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少数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上课时间有的逃课,有的睡觉,有的看小说,有的用手机上网聊天。少数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突击,仍然可以高分通过。有的学生甚至感叹,上了几十个学时的课,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考前的这三五天,时间都浪费了。那么,学生为什么对课程不感兴趣?其原因和解决办法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项不可忽视的措施是,需要我们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论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从一定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一步之遥,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和载体之一。
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开来。不论是方法、手段,还是要求、原则都各有特点,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代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方式是自愿的、疏导的、保密的,只能采取分析引导的方法,帮助咨询者放下包袱,而绝对不能强行要求其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可以采取公开的、说理的、主动的教育方式,可以向对方提出明确的要求,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要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既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发育的客观规律,又能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多种教育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情。
第二,知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辅导员同样会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一个心理本身就不健康的人是很难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现在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注意心理调适,这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去指导和帮助学生。
第三,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个“心理”,一是有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即当前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涯的推进,有什么样的变化?二是有现象和规律的区别。对现象的把握,靠询问和沟通就可以解决;对规律的把握,则要通过学习、总结和思考才能解决。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甚至于不同的身材相貌,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有经验可循的,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不过,现在的学生,对隐私的保护,对尊严的维护,对权威的质疑,都越来越厉害。有很多人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要让他们从幻想当中、从寂寞当中、从娱乐当中走出来、坐下来、说出来,也要费一番工夫才行。但我相信,只要大家“上心”了,“用心”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第四,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前面谈到了工作定位、教育者自身、教育对象的问题,这里要讲的是教育的能力水平问题。大家在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都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由此可见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更何况大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相信大家对这一点认识都非常清楚,在这里我要强调两个字,一个是“熟”,一个是“用”。有这样的情况,有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的课程学习了,资格证书拿到了,但是碰到学校统计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情况时,临时抱佛脚地去翻教材,看看他们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问题。这就说明他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熟悉,学习的知识没有灵活掌握,这样的结果,就是连犯“教条主义”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连教条都不清楚。对于“用”的强调,也是如此。教材束之高阁,资格考试时满脑子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工作时还是按照熟人聊天式的搞法,没有吃透学问,没有掌握技能,用得不好。这样的做法,面对学生一般的磕磕碰碰的事情问题不大,但对于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之类的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处理起来可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
第五,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对比第四层,这里强调的是一个“活”字。可能大家在工作中的体会比我还要深刻,我这里从抽象的角度对大家提几点要求。一是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方式有类别、有规律,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重视差别、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切不可“万人一个腔”,“白菜萝卜一个样”、“有枣无枣一竹竿”。与直爽开朗、性格豪放的学生谈心,可以一针见血、开诚布公、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与心胸不开阔、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谈心,语言要迂回些、婉转些,做到柔和平静,朴实亲切,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与性格稳重的学生谈心时,要风度文雅、旁征博引、高明深刻、以理释事;与性格暴躁的学生谈心时,言语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和风细雨、形象生动。二是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大多数思想问题是由心理问题转化而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调适,或者调适不当、引导失误,就很容易转变成思想问题。如一些性格内向、孤僻、多疑的学生,一般能与之接触的人很少,而多数同学则不愿与之交往。这样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看到他人三五成群,而自己却形单影只,或者想参与集体活动而又不易被人接纳时,便易产生极度的失落感,进而引发对抗情绪,甚至敌视他人、冷漠集体。这时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心理问题,已涉及到集体观念、组织荣誉、团结互助等,已转化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了。对于一些因社会问题(如因家庭成员下岗所引起的经济窘迫,错失机会而导致人生命运的差异,体制机制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不公等)所诱发的心理困惑、情感冲突,更需要从心理层面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帮助,否则极易演化成为错误的社会认知、扭曲的价值评价,产生疏离社会的思想倾向,诱发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动摇政治信仰。如果对这些“思想问题”只是简单地从“思想”、“价值观”的层面去训导学生,不仅难以产生心理共鸣和价值认同,反而可能强化对立情绪,加重逆反心理。只有认真了解情况,深入分析其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只有以满腔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心理层面及时正确地加以疏导,帮助他们彻底释放心理困惑,缓解情感冲突,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才能真正从“灵魂深处”解决“思想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知定位,知人、知己,通知识、晓方法。需要我们努力协作,用我们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工作的热情来浇灌,保证我们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持续地、健康地、有序地运转,源源不断地呵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注释】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5年学校制定出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深入实施“一二三五”工程,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一二三五”工程即: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阵地,落实制度和经费两项保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学生骨干三支队伍,构建课程教学、日常宣传教育、咨询辅导、素质拓展和危机干预五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