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2008年11月)

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学校召开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专题研讨会。本文根据专题研讨会上发言整理。研讨会结束后,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学生分级管理办法》[1]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风险社会。他这一论断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人们通常还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双重威胁。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生命的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风险。与此相对应,人们对安全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小平同志当年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的观点,现在不但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今的高校从空间上讲已经不再是“象牙塔”,早已被卷入了以风险为重要特征的社会之中。与此同时,高校承载了国家和民众的无限希望,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所以,一旦高校出现安全稳定事件,无一例外地都要吸引潮水般的目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院墙内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每增加一个学生,意味着社会上又多了几个、几十个或更多的人对学校的关注,也意味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压力的增加。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以及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肩上的担子是非常重的。

安全稳定工作这根弦,从学生们跨入校门的第一天,到毕业离校,都必须在学生工作战线的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紧绷着,一刻也不能松懈。安全稳定,我的理解,首要的是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精神安全。为什么包括精神安全呢?比如,有人在校园进行非法传教活动,影响青年学生的精神信仰,这当然也是安全稳定事件。安全也分为学生个体安全和学生群体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和谐。如果学校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就很容易成为高校安全稳定事件的诱发因素,马加爵案就是如此。关于稳定,它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稳定,要求不出事。出了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校园就不会稳定。与此同时,稳定不是一潭死水,稳定是一种良好的校园秩序与和谐的人际氛围。各学院建立了安全稳定的分级预警管理机制,从可能危及学生安全稳定的各个维度建立了监控、应急、处理、反馈机制,就是基于动态的稳定理念。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大量的功夫在平时,效果要看最后一分钟。从广泛的意义上看,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在做安全稳定工作。比如举行校园文化活动,就可以理解为从正向引导的角度维护安全稳定。当然,文化活动的意义还要深远得多。不过,说到文化活动,顺便提一下有一个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就是那些游离于校园主流群体之外,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做社会工作,也不发展业余爱好,每天“宅”在寝室的同学。他们“宅”在寝室里,游戏人生,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我们要激发他们参加群体活动的主动性,让他们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从寝室里走出来,走到同学们当中去,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并从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中得到快乐。

对于安全稳定事件,无论是处理的过程,还是事件本身,都要认真进行分类,因为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事件,其处理的策略和方式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按事件的发展时间维度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时间段,要根据不同的事件发展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事前阶段应当以预防、预警为主,事中阶段以应急处理为主,事后阶段则应该以恢复重建为主。我们的工作要求是:以预防为主,预警要及时,应急处理要得当,恢复重建要细心。

高校的安全稳定事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人身和财产安全事件。人身和财产安全事件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关键性事件。由于学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外出交通事故,求职陷入传销组织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部分大学生涉世不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流窜犯罪分子把高校和大学生作为实施犯罪的重点对象,学生被盗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普遍感觉到缺乏安全感。

二是消防安全事件。消防安全的重点区域是学生宿舍、实验室和公共集会场所,部分学生对火灾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安全防范知识和出现火灾后的避险处理知识缺乏。学校在学生宿舍使用有电流限额的空气开关,有效杜绝了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但极少数学生在宿舍私自使用酒精炉、煤气炉,私拉电线,使用劣质或“三无”插线板,这都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三是心理健康事件。心理健康性事件是高校安全稳定中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事件。目前在校学生主要为“80后”、“90后”,由于抗挫意识和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普遍不高,在面临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大、自卑、焦虑、自闭等问题。心理素质方面:因为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网络环境等影响,部分学生在适应大学环境、学习生活、生活自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性格多异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造成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寝室同学间关系不够和睦,班级不能接纳等,导致学生心理易受伤害,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压抑,可能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学业压力方面:极少数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厌学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考试不及格,累计不及格学分达到退学的边缘,个别同学因考试舞弊毕业时无法获得学位证,给他们后期的学习带来压力,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就业压力方面:因为高校扩招,近年来每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学生们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压力方面:在农业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因家庭经济困难,在资源、条件等方面处于劣势,造成了他们自信心不足,性格偏内向,导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四是群体性政治行为。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国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复杂、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境外极端宗教势力和流亡海外的所谓“民运”分子,把高校看作是其开展渗透颠覆活动的重要阵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渗透、拉拢引诱,并利用一些政治敏感期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非法活动;“法轮功”邪教组织经常向学校散发传单,通过网络散发有害信息,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模糊广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追求,妄图破坏高校正常的秩序,藏独、疆独、台独等敌对势力长期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2008年,藏独分子利用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北京奥运会等进行破坏活动,如果高校学生爱国热情不能及时引导,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能造成学生群体的游行示威等重大事件。

五是网络安全事件。网络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依托工具和信息载体。现在除了一年级学生的寝室,其他年级学生的寝室几乎都有电脑,一年级学生大多则利用手机上网。网络改变了同学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公开化、自由化,加上网络监管措施不够,学生获得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正面的,又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这些信息如不加以及时地甄别,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引发学生群体性行为,影响学生群体的稳定。

六是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高校人员集中度高,是群体食品安全事件的易发区。

以上这些安全稳定事件有下面五个特点。一是潜在性。高校的人数多,人员构成复杂,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高校对紧急事件的预防、处理能力也相对薄弱。如果对安全稳定事件的处理稍有疏忽,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具有大面积爆发传染性疾病、重大群体食品安全事件和群体性示威等的潜在性。二是突发性。安全稳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突发性。三是危害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安全稳定事件,都将不同程度地给学校和师生造成破坏与损失,以致影响学校的发展稳定。同时,也会破坏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造成一定范围的混乱和人心恐慌。四是传播性。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发生在高校的事件都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安全稳定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之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一些群体性学生安全事件的消息会迅速遍及世界各地。五是群体性。高校是大学生高度聚集的场所。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所高校的学生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有些地区还建有大学城,人数则更多。虽然安全稳定事件有时仅仅涉及少数甚至个别学生,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在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四性”。一是预防性。坚持预防第一原则,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充分认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学校的安全防御设备的配备,设置交通安全牌、学生宿舍灭火器和购买网络设备等。注重安全稳定的软环境建设,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预防性工作处理模式。二是针对性。充分把握国内外和校内外复杂的环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时间、分地域、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时间段、不同学生群体、不同事件的处理工作,努力提高安全稳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三是系统性。坚持事前预警防范、事中应急处理、事后妥善协调的系统性工作机制。四是实践性。一方面,在加强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实践技能的培训,进行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演练,特别是针对群体性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另一方面,坚持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原则,安全稳定事件具有潜在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对安全稳定事件的处理必须大胆探索,不断发现新问题、构建新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安全稳定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要建立相应的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处理工作机制。一是常态教育机制。高校要多方着手着力构建安全教育的常态机制,采用有形实体和无形传播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消防知识、交通知识等的宣传,将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理教育纳入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等环节,利用世界消防日、交通法规日、普法宣传日等契机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面覆盖的安全稳定常态教育机制。二是综合协调机制。安全稳定事件处理坚持统一协调的原则,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校办公室、学工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计财处、校医院和学院组成的安全稳定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工作体系和应急处理方案的完善,形成组织有力、运转高效、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各工作小组要紧密配合,确保信息畅通,逐步完善信息协调、舆论协调、组织指挥决策协调和制度协调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另外,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相应事件处理办法和处理流程。要明确管理主体与职责,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要规范处理程序,制定相应处理办法、依据,还要注意信息发布与披露的及时性和权威性。三是应急处理机制。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一套完备的应急处理机制能够有效控制事态的发生和发展,降低事件的影响程度,减轻事件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处理机制的建立要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快、准、净”的工作作风;要加强沟通,如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司法机关之间、学校与上级机关之间、学校与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四是善后安抚机制。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影响一个群体或部分参与的人群。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建立心理预警机制或事后安抚机制。对发生过激行为的个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跟踪反馈,还可以帮助他们寻求他人的辅导与教育。要监测学生群体平时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密切关注受群体性危机事件影响的学生,并预测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提前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社会学家孔德的这一句描绘社会运行准则的名言,也可以描绘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教师的一切工作,出发点都在于我们对学生的责任和爱心。我们承载的,其实也是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爱心。学生的安全,校园的稳定,是高校履行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我们一切的努力,最终的目的,也要归结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上来。让我们奉献出我们的爱,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维护良好的学校秩序,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目的。

【注释】

[1]《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学生分级管理办法》——为全面客观掌握学院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社会工作、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保证学生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制定了本办法。安全稳定工作学生分级管理遵循全面信息、及时预警、分级监控、动态管理的原则,《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学生分级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分级管理信息的收集、管理等级的确定、分级管理档案的建立、后期处理策略与干预、分级管理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重点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和违纪处分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立蓝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三个预警级别,明确不同类型、不同预警级别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干预、帮扶措施,建立从发现、约谈、关注、帮扶、家庭配合、转诊、跟踪的全过程文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