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共同的名字 (2010年6月)
为了我们共同的名字 (2010年6月)
2010年6月,30名申请转专业的大一学生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实践考核等环节转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把这个班命名为“圆梦班”。这30名学生来自4个学院11个专业。为了更好地让这30名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于6月14日组织召开了班级第一次班会。本文是班会上的发言。
“圆梦班”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代表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欢迎你们的加入,成为“食科一家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同学们以前一定听说过“食科一家人”基金会[1]这样一个组织,刚才基金会会长王敏同学作了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这个组织有了大致了解。我们的家训是“和睦、诚信、责任、奉献”,也就是说,希望大家在这个新的大家庭里能够和睦相处,诚信待人,勇于承担责任,为这个大家庭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圆梦班”的工作,从各个方面为你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今天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张柱红副院长、教学秘书苏华英老师、班主任黄茜老师、辅导员徐春雅、学生党办、团委、学生会的主要学生干部都来参加班会,学院的重视程度同学们可见一斑。
苏老师介绍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一年级所修课程情况对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好课程的补修安排。下班党员向大家介绍了党员发展的基本流程,希望大家能够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会后还将统计每个人的基本信息,了解大家家庭经济情况,为后续的经济资助工作做准备。学院的党团学组织也将公布针对我们这个班同学的干部招聘通知,为大家参加学生工作提供机会。近期学院将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做好学生宿舍调整,妥善安排好同学们的住宿。
利用这次班会的机会,我想围绕“如何尽快融入新集体、迅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这一主题,通过几个关键词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和对大家的要求。
第一个关键词是认同感。同学们加入新的学院,融入新集体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认同。如果同学们对这个组织的组织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念、组织成员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认同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去的。“和睦、诚信、责任、奉献”是我们这个集体的价值观念,希望同学们在这八个字上形成共识。
第二个关键词是归属感。什么是归属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或者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一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关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无助感,获得安全感。就像大家不远千里,克服一切困难都要回家过年一样,那种对亲人强烈的牵挂和对家的向往就是归属感。同学们转入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就是安了新家。卡耐基说:“人类行为有个非常重要的法则——时刻让他人感到温暖。如果我们照着这样做,一切就会很和平,而且可以得到很多友谊和快乐。但是,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会带来很多麻烦。”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内心深处接纳别人,彼此关心、彼此关怀、彼此关爱,让别人感到温暖,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所有人都会感到温暖。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一点,要摒弃原来的院系观念,杜绝小团体主义情况的出现。在转专业之前有的同学可能就已经彼此熟悉,不管大家以前来自哪个学院,从今天开始你就是食科人。这并非是要大家忘掉过去,而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不要生活在原有几个熟识的同学这个狭隘的小圈子里。
第三个关键词是荣誉感。我们在座的同学们都是通过笔试、面试挑选出来的,通过自己的实力实现了自己转专业的愿望,应该说大家是优秀的,能加入这个新的集体应该有一种荣誉感。荣誉感并非是自傲自负、凌驾他人的优越感,而是一种自豪感,一种荣耀他人、荣耀集体的责任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班级、学院、学校增添荣誉和光彩。
第四个关键词是凝聚力。凝聚力是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团体凝聚力对于团体行为和团体效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团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团体是否有战斗力,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班级建设的好坏与班级的凝聚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团体气氛良好,民主气氛浓厚,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团体成员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强烈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等集体主义的情感。这些特征既是高凝聚力的团体的特征,也是我们建设班级凝聚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地用行动去努力。
第五个关键词是归零心态。所谓归零的心态,就是一切从零开始。无论你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忘记,从新的起跑线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准确地讲,同学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所谓熟悉,是熟悉了大学生活的基本节奏和特点,熟悉了学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所谓陌生,是指现在同学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学院,学习一个新的专业。熟悉是同学们的优势,陌生是同学们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第六个关键词是良好习惯。一段新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是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养成良好习惯的非常好的时机。而且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段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习惯的力量。
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统,他同样用他的好习惯成就了辉煌的一生。他叫西奥多·罗斯福。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曾任美国海军副总司令,曾连续骑马超过100英里,亲身为军队示范他们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身体最健康、意志最坚定的领导人之一。他博览群书,是博物学家、历史学家、演说家、外交家,被认为是美国最多才多艺的总统之一。
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小时候的罗斯福哮喘病缠身,身体虚弱,甚至无法吹灭床边的蜡烛,他的身体状况糟糕得让他的父母不敢肯定他是否还可以活下去。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是自制力和好习惯。即使是在他入主白宫的日子里,他也坚持锻炼,总是在下午尽量抽出几个小时打网球、骑马,或行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他从不浪费时间,在没有特殊事情需要处理的时候,他喜欢读书或是给朋友们写信……记者亨利描述了罗斯福关于培养自制力的一段感受。“关于我一生经历的各种战役,人们谈论很多。其实,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就是战胜自己的战役。”“只有通过实践锻炼,人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自制力。也只有依靠惯性和反复的自我控制训练,我们的神经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从反复努力和反复训练意志的角度上而言,自制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萨拉等人身上。当人们都称萨拉·萨蒂为天才时,这位19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他的回答也证实了爱迪生对天才的界定,他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正如冰心老人在《成功的花》中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从以上事件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是勤奋这个好习惯让人们最后获得成功。
那么,除了以上所讲到的,还有哪些好习惯?下面就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可能影响你们一生的好习惯:
第一,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勇于承担责任,第一反应是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借口推脱责任。
第二,凡事要先做计划,并且要将目标尽量视觉化,所谓视觉化就是可视化、具体化,让自己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小进步。人是需要鼓励的,不仅需要他人的鼓励,也需要自我的鼓励。只有在一次次取得进步之后的自我鼓励中,你实现目标的信心才得以不断增强。
第三,要恪守诚信,不要轻易地许诺,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约定的事一定要履行。
第四,学会用心倾听,不随意打断对方讲话,说话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打电话时微笑着说话,对方看不到你的微笑,但他能感受得到。
第五,要多读书,多思考。除了专业书籍以外可以多读些人文社科类的书。
第六,要守时。守时既是较强时间观念的体现,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特别重要的约会最好提前五分钟到。
第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帮助时比别人预期的多一点。
第八,要学会感恩,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对待自己的生活。后天是端午节,“食科一家人”基金会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粽子和一枚咸蛋,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同学们不要忘了给父母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祝父母亲节日快乐。
以上这些习惯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逐步养成。
今天班会之前,我在思考拟一个什么发言题目,对于这个特殊班级的建设和同学们的成长,学院高度关注和关怀,老师给予关心和关爱,同学们也都抱以希望与梦想,因此,把题目定为“为了我们共同的名字”。今天我们召开这样一个会,目的就是为了一个主题——为了我们共同的名字,是一种号召,是一种期望,也是动员令,真诚希望同学们用你们的行动来践行,为了我们共同的名字——“圆梦班”。
【注释】
[1]“食科一家人”基金会——是2003年10月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0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6班4名青年志愿者发起并成立的爱心互助公益组织。基金会秉承“在爱与被爱中成长”的工作理念,倡导“和睦、诚信、责任、奉献”的精神,以“献出你我的爱,共建我们的家”为宗旨,坚持爱心活动与扶贫帮困相结合、志愿活动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实践活动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传承志愿服务与感恩精神,服务和帮助他人,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教育部简报》、武汉电视台、武汉交通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被评为“武汉市洪山区志愿服务明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