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晒经书

一休晒经书

当头棒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禅的故事:

一休禅师的作风敞荡不羁,自称狂云子,颇似中国的济公和尚。有一次将军设高额奖金召集各方名僧讲法,名僧们都身披名贵袭装,手持镀金禅杖。一休十分厌恶这种奢华的作风,于是他故意衣衫槛楼,手拿柳条,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此外,一休十分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佛祖心中留”的自由的禅宗,据传一休与不少名妓有染,在他著的《狂云集》中,赤裸裸地记载他了与妓女的故事,其中的语句据说就连当代的日本人看了也会禁不住脸红。

一休禅师在比睿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睿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触受到这种风,能够消除灾厄,增长智慧,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向山上去。

一休禅师知道后说道:“我也要晒藏经!”说完,一休就袒胸露肚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实在太不雅观了。

山上寺院的法师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威仪。一休非常认真地解释道:“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作务,会吃饭,有智慧者应该知道哪一种藏经才珍贵!”

一休晒藏经,这种乍似玩世不恭的作风,实在有其至理。在一休眼里,宇宙真理,无非要从自心中显露,修行最怕舍本逐末。

经只是纸印的,纸上的经法是死的,只有心中的经法才是真的。呆板的和尚不注重心经而只知道死读经书?孰不知参禅入佛要知道机要,一切应从用心下手。

珍贵的藏经不是印在纸上,而是印在心上。心上的藏经才能生万法。心中的心法就是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来。

禅说管理:

宋代著名散文学家苏辙,治学严谨,文学成就相当高。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苏辙自幼饱读诗书,但他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接触的只是乡里之人,所见也不过数百里之广。所以,他在19岁外出周游,感受壮美的山川、民风的纯美,还一路拜访名士鸿儒,亲自聆听他们的高论宏议,得到他们的精心指点。

周游数年之后,苏辙回到了家乡,进一步钻研文章,终于成为当时名震文坛的大文学家。为什么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行万里路”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有好多知识非得在实践中才能学的到。

特别是在一日千里的今天,秀才不出门,就不可能能知道天下事了。有段顺口溜说得好:

不到印度不知道人还得给牛让道;不到新加坡不知道四周都是水还得管别人要;不到阿拉伯不知道做男人有多么骄傲;不到西班牙不知道被牛拱到天上还能哈哈大笑;不到奥地利不知道连乞丐都可以弹个小调;不到丹麦不知道写个童话可以不打草稿;不到斯堪德勒维亚不知道太阳也会睡懒觉;不到巴西不知道衣服穿的很少也不会害臊;不到智利不知道火车在境内拐个弯都很难办到……

古时候,武术家到了一定时候,都会独自去江湖上闯荡一番,美其名曰“历练江湖”,其实就是增长见识。在经历了一番江湖的洗礼后,眼界也就开阔了,悟性也就随之提高了,功夫自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人生就好象用一个杯子装水,一个杯子只能装那么多水,要想多装水,就必须换大杯子。而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换来大杯子。

“行万里路”也是闯荡江湖,历练人生。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以致用,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才能将“杯子”换大了,学问才会更进一步提高。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的能力是有三十多种的,能通过书本学到的只有那么几种,更多的是师法自然,在实践种去锻炼提高。这就是好的调皮学生日后很能干的原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知行合一,这对于管理者同样很有现实意义。比如,对于MBA教材上的那些国外案例,中国的企业家就可以不管它,而是应该多深入员工中间,多深入生产、销售的第一线,这样才能最真实的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管理者如果只读书(看材料、看数据)而不行路(听汇报、搞调查),则必然会想当然、瞎指挥,会导致消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