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

远见

当头棒喝:

管理者要既能明察秋毫,又能高瞻远瞩。

禅的故事:

慧忠禅师是慧能门下著名门徒之一,居南阳白崖山香严寺四十余年。戒行精专,名闻海内,与行思、怀让成禅宗主流。流传至今的曹洞宗、临济宗即源于此。

唐肃宗嘉其行,于761年召见慧忠入见,待以师礼。慧忠禅师向肃宗讲述理国治人之精要,肃宗闻之悚然,敕居千佛寺,号曰国师。

大唐帝国鼎盛时期,净土宗与禅宗并立。有净土宗的学僧跑来向禅宗大师慧忠国师问法,说:“经书上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佛性。不知大师是如何认为的呢?”

慧忠国师回答道:“《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

学僧听他引经据典,轻松化解了自己的难题,心中不服,再问道:“信这句话的人对呢?还是不信这句话的人对呢?”

慧忠国师提升到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应该是邪见,禅师怎可说是真谛?”

慧忠国师答道:“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佛祖以生为苦,众生以生为乐。原因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参悟境界。你该信众生还是信佛呢?”

学僧低下头,沉思起来。

世间之事,信与不信、好与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看、认清事情的本质。禅说管理:

古人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管理者应该从细微的先兆中认清后来的发展形势。当然,明势不仅要明家国天下的大势,还要洞悉明日常生活琐事。

管理者应该是独具慧眼之人,他们眼里,不仅能看到遍地黄金,而且还知道哪里的含金量最高,最容易开采。

历史上每次宏观调控或整体经济环境出现波动时,那些成功的管理者都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他们有超强的洞察力,能从小事情中对宏观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不管身处何处,管理者都应具有对环境的敏感性,随时关注事物的走向,洞察其内在及潜在原因,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以此来确定企业的奋斗目标,发现竞争的突破点,指导和调整管理手段。

但管理者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而要把目光放远。因为人是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段话说得好:“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在中国几千年来发展缓慢的农耕社会里,耕作方式和经验有很长的“有效期”和重复“利用值”。世代相传的结果形成了人们思维方式习惯于“向后看”,用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来审视今天。

但今天的市场是瞬息多变的,不可能再有“守株待兔”的奇迹发生。所以,一个管理者要把时间当做一条长河,从河的上游往下游看,从河的源头往尽头看,一定要有看到下游的远见卓识。

在井底之蛙的眼中,天空永远只有三尺见方的井口那么大;一个翱翔于九霄的雄鹰,其视野足以俯瞰整个宇宙。

其实,高瞻远瞩不应该是对成功管理者的赞许,而应该是对所有管理者的起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