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琛考文益

桂琛考文益

当头棒喝:

知易行难,管理者要做到知行合一。

禅的故事:

禅宗自慧能以后,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到了文益,一反过去的传统作法,主张重教重文、著书立说。文益卒于公元958年,南唐后主李琼谥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世将他所传的禅法称为法眼宗。

文益禅师第一次参见桂琛禅师的时候,念得一口好经,说得天花乱坠——天空居然还真的下起了飘飘扬扬的大雪。文益自己非常得意,桂琛禅师却深深皱起了眉头。

雪停之后,文益禅师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问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禅师略一思索答道:“在心内。”

桂琛禅师微微一笑说:“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禅师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禅师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禅师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禅师恍然大悟!

佛不离世界,禅不离众生。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的佛经和口头的智慧,总有一天会理屈词穷。只有领悟到佛法现成的道理,才会在立志笃行中受用一生。更何况事业呢?禅说管理:

知是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与行都非常必要的组合,若知与行分离,则“知”多少都是枉然,不若不知!故“行”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通常,前人们,书本上都会告诉我们怎么做,怎么对待事情的方法,比如要自信,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要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等等。这些不过是好听的词儿,在实践它们的时候,每个词都足够一个人品尝一生,并咀嚼其中的酸甜苦辣。!

在香港,有一位从推销起步的成为百万富翁。当初他推销时,每天坚持拜访十个人,出门时,将十个铜板放在右边口袋,每拜访完一位客户,将左边的铜板拿一个到右边口袋,如此每天从左十到右十,才创下了惊人的业绩与财富。

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不吝惜地将自己左十右十的秘诀公诸于众。友人说他不该这么坦白,因为一旦别人知道这个秘诀后,仿效其法,与他抢业绩。

这位富翁笑着说:“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虽然人人都知道,却是知易行难。”

不善知者,无法谋取得行的方向,对于行走总会用太多的时间迷失自已。

而知者难行,行者难知。只知未行者,却也只纸上谈兵,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也就成了空知空谈了。要知道一切东西都是通过实践而得出的结论!

《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内地每100人中就有12.3人在创业,民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数为7.04年。创业失败的比例很高的原因就是“执行力”差,这个“执行力”就是知行合一中的“行”。

创业有四个阶段的转变,从亲自干活起步,到教会别人如何干,再到规定想要取得的成果,最终是全方位的统筹安排,这些都是统统需要执行力的!

“知”能解决长期问题,“行”能解决短期问题;“知”解决战略问题,而“行”解决运营问题。“知行合一”就是一方面要看清战略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战略的实施。知行合一自然能无往而不胜了!

知行合一不止是治商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知行不一的人是虚伪的人,阳奉阴违的人,不可结为至交的人,难以有所作为的人;知行合一的人是诚实的人,光明磊落的人,可信赖的的人,有作为的人。

知行合一,志存高远,获益匪浅;知行不一,鼠目寸光,自毁前程! 何去何从,管理者自当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