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当头棒喝:
说一尺不如作一寸,行动第一!
禅的故事:
禅宗七祖行思禅师11岁出家,24岁拜六祖慧能为师。是六祖慧能众多弟子中的首座弟子。41岁时受慧能衣钵。后来,行思在青原净居寺大倡禅学,格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宗风大振。
行思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二十八载,为禅宗顿悟学派献出了毕生精力,为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奠定了曹洞、玄门、法眼三叶的基础,无愧于一代佛门祖师。
有个虔诚的僧人来见行思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里来?”
僧人答道:“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禅师问:“你带了什么来的?”
僧人摇头抖身,表示自己已经看破、放下、自在了。
禅师叹道:“唉,何必落于形相呢?看来你还是带了不少碎瓦砾来啊。”
僧人鞠躬致敬问道:“那禅师可以告诉我人生的真谛吗?”
禅师答道:“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住,告诉你又有什么用?何必再来问我呢!”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后来继承行思衣钵的石头禅师。他们还是进行了上面的问答,用“机锋”来试探对方的禅悟。
“你从哪里来?”
“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你带了什么来的?”
“我没有去曹溪求法的时候,并没有丢掉什么东西啊。”
“既然如此,那你还去做甚?”
“我去印证啊!要是不去曹溪,我怎么知道人生的一切奥妙都在自己心中,我自己并不缺少什么东西呢?”
行思禅师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些事情只有亲自经历了才知道。不去动手做,光靠自己的想象和别人的讲解又有什么用呢?禅说管理:
只要你活看,当“立即行动”这个暗示从你的下意识闪现到你的有意识心里,要你去做你应当做的事时,你就应当立即行动,并且坚持到底。这就是成为一位卓越管理者的途径。
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皇帝有一次凯旋归来,一个部下进来禀告说:“我们路过一个敌人的坚固城堡,发现没有机会攻下来,就带兵回来了……”
亚历山大怒气冲冲的打断部下的话,反问道:“你不打怎么会有攻下来的机会?机会是靠人争取来的,在我的字典里没有等待机会这几个字!”
的确,正是靠着这种坚强的信念,亚历山大才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征服了希腊、波斯、埃及,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帝国,将希腊文明的种子远播到亚欧非三地。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管理者应当把理想寓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回地朝着既定目标发愤图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是积极的“我”,另一个是“消极的我”。而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就是,积极的“我”能战胜“消极的我”。
“积极的我”与“消极的我”最大的区别不是在有无奋斗目标上,而是在有无“行动”上。当“积极的我”占上风的人,就能具有坚强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力。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心理学家还说,人对于未知的事情会有一种陌生感,陌生感会产生恐惧感,恐惧感会使人裹足不前,不敢去接触那件事情,越不接触就越恐惧,形成恶性循环。消除恐惧感的惟一办法就是接触那件事,而且越快越好。
第一次游泳,在岸上犹豫的时间越久,恐惧感就越增加,就越不敢往下跳。这时,教练知道再讲任何动作要领都无济于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一脚踢入水中。
做企业的基础就是“做”,不做就免谈管理。空口白沫,满脑子的计划,仅限于说说而已,这样子算哪门子管理呢?企业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不是晃脑壳想出来或者吐口水说出来的。
针对2500名失败者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众多的失败原因中,犹豫不决、不敢做决策高居榜首。另一份针对百万富翁的调查报告显示,他们都有迅速果断地做决定的习惯。
管理者的任何目标,任何蓝图,最终要通过行动来实现。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行动第一”更为重要,更有效果。建功立业的秘诀就是“立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