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伞自度,自助天助

自伞自度,自助天助

当头棒喝:

求人不如求己,自救者得天救。

禅的故事:

禅宗有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自力成佛,主要靠自己的修行、参悟来达到佛的那种崇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成佛的关键不在于佛祖或者佛经的教化,而在于自己的顿悟。

有一个人站在屋檐下面躲雨,碰巧遇到观音大士撑着雨伞走过。那个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不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了。

他对观音菩萨恳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求你度我一程吧!”

观音回答:“我在雨中,你在屋檐下;我这里有雨,你那里无雨,何必要我超度?”那人不死心,就从屋檐下跑到大雨中。

“现在我也在雨中,菩萨总该慈悲为怀度我了吧?”“还是不行。”“为什么呢?”“我们都在雨中,我没淋雨,是因为我带了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带伞。这样看来,是伞在度我。你找我度,还不如找伞度。”

结果那人被淋了个落汤鸡,菩萨还是没度他。

“真是个自私鬼。”

菩萨听了也不生气,见他还不觉悟,就另找机会启发他。菩萨真是大慈大悲!

几天后,他们又在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上见面了。那时候菩萨正双手合十对着自己的塑像祷告。

“菩萨你怎么了?干吗对自己祷告啊?”

“我遇到了烦心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才好,所以才跑来跟自己祷告啊。”

那个人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菩萨的一片苦心,原来是要告诉他求人求佛不如求己、人度佛度不如自度的道理啊!禅说管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不荒唐?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观音不肯借伞,这就是菩萨的大慈悲了。

六祖有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人之心已经具足万法,用不着向外求得。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修习佛法主要还得靠自力,要自己去真修、实悟,别人替代不得。

佛的真谛就是我们所唱的《国际歌》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靠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这一颗聪明的大脑和这一双勤劳的双手。

禅往往简单得如同白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禅理。许多事情明明应该由管理者自己来做,但有的人就是不想做,往往还找出千万条理由来安慰自己可怜的心,这种种懒惰、依赖和不负责任的心态能成就事业吗?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它给人带来心理上压抑和焦虑是十分痛苦的。但善于自救者,却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发展。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司马迁等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

反之,有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一味颓唐绝望,只是指望他人丢一根救命稻草来,而自己不作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努力。要知道,就算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也要需要自己紧紧用力抓住啊!何况,还有“靠山山倒,靠海海淹”的可能呢?

水里有一个人在挣扎,有人就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去救那个人,是因为他没有向你祈祷吗?”上帝回答:“不,他向我祈祷了两次,但我也救了他两次——第一次我让一根圆木从他身边漂过,他没有去抓。第二次我让一个人划着竹筏从他身边经过,他又不肯去抓那个人向他伸出的手。你还要让我怎样去救他,难道非得我亲手去把他拉上来?”

不要说上帝无情,更“过分”的是拿破仑。他有一次看到一落水男孩在高呼救命,而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枪,对准男孩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靠别人的火取不了暖,看人家吃饭填不饱肚子,只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自己不去奋斗和努力,终将会一事无成。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据说这是释迦牟尼圆寂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管理者虽不是佛教徒,但听听佛祖的话肯定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