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剃度
当头棒喝: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禅的故事:
亲鸾上人是日本禅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禅师,记载亲鸾上人之言教的《叹异抄》则是日本最负盛名之佛教著作,亦已翻译成多种外国语。
在《叹异抄》里面,亲鸾圣人彻头彻尾地,说他自己的话,对世间没有丝毫的妥协。他只顾自己怎么想,自己怎么信仰,一路到底说下去。所以,《叹异抄》被许许多多的日本人所钟爱,不光是佛教徒埋头读《叹异抄》,甚至基督教徒、马克斯主义者也一样爱读。
亲鸾上人在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说:“你还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上人听后,非常不以为然的说:“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与亲鸾上人遥相呼应的是玄奘大师,他十二岁出家时,因年幼考试不过关未能录取,玄奘因此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于是特准玄奘出家。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是佛教一美谈也。
禅说管理:
一个九岁的孩子尚且知道珍惜现在坚持自己,我们又做的如何呢?珍惜光阴,把握现在,这是亲鸾上人出家剃度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感慨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珍惜光阴,把握现在是一种难得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中国人习惯了慢三拍的生活习惯,认为再多过一晚上也没啥大不了的,明天再说吧。但真正有进取心的人,如亲鸾上人就不这样看,一晚上意味着有太多意外的可能,还是今日事今日毕的好。
在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眼里,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财富,浪费时间挥霍金钱。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曾经睥睨一世地说:“假如现在剥夺我所有的财富,把我扔到阿拉伯的沙漠里。只要让我遇到一个赶着骆驼的商队,重回人类社会,几十年之后,我还会像现在这么富可敌国!”有人问他凭什么这么肯定自己的命运?
洛克菲勒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一字一顿的说:“因为我比谁都更懂得——珍惜现在!”
人生不处不是在一连串的“现在”中所积累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握好我们现在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小时候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两千年前,一个哲人站在河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想起过去的时间与事物,发出了一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感叹:逝者如斯夫!
的确,向前看,好像时间漫长无边;但回首,才知生命如此短暂! 时间如此的宝贵!过去不能重新找回,将来还一直遥遥无期,惟一能把握、利用的,也只有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