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

当头棒喝:

管理者要淡泊明利,物我两忘。

禅的故事:

仰山慧寂禅师九岁时就投师于和安寺,十四岁时,他的父母想让他还俗娶亲,慧寂禅师不愿意还俗,并自断二根手指,来表示他一心向佛的决心。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仰山会惠寂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经有二十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的。而今天你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没有人能比你更优秀,你要好好保重啊。”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惟有见到自己的自性,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才是见到无相的真缔。

只有当你真诚的忘记自我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禅。

禅说管理:

佛教追求的是“物我两忘”,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但却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就是执著于“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观念太重。比喻说: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妻儿,这是我的财产……

某人一辆新买的奔驰与一辆卡车相撞,他向警察抱怨说:“我昨天才新买的车,让该死的卡车给毁了!”

警察诧异地看着他说:“难道你就这么注重物质上的利益,其它的你都不关心吗?”“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此人问到。

警察说:“你没有注意到你的胳膊被撞断了吗?”此人低头一看,不禁发出一声凄掺哀号:“完了,我的劳力士怎么也不见了?”

象这种自我观念太重的人,犹如背负了很重的行囊,在人生之路上只能是越走越累,迟早会被这行囊压垮!

天下的大智慧都是相通的,圣经上的“己本”就是佛教中的“我相”概念,并认为“己本”是人类根本问题的焦点,是人类一切罪恶与痛苦的来源。儒家思想也有“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的说法,意思也差不多。

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不至于忘了“我”,但至少该淡化“我”,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要执著于“物”,这个“物”就是功名利禄。

名利是迷魂药,是黄金枷锁,是兵戈相争、血肉相残的导火索,是酿造人世间悲剧的罪魁祸首。本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一代英雄吕布,却因财物而杀丁原,因美色而杀董卓,沦丧于名利之下。甚至万代称颂的明主唐太宗,却为了皇权,不惜手足相残,自编自演了玄武门之变。

人世间的种种显赫莫不出于名利,人世间的种种快乐莫不出于名利;同样,人世间的种种悲哀莫不出于名利,人世间的种种凄凉莫不出于名利。

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之来”;人们为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毒所累,淡泊是对治贪心的一剂良方,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一种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妒忌。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也是最基本的自净其意。

管理者应该用平和的心头、理智的眼光去看待名利,去善待名利!不要刻意追求“世界五百强”,而是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心系员工企业,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而不在乎个人腰包的钞票和头上的光环。

管理者心中没有“我”,就没有偏见,就没有了物欲,就没有心机,就能淡泊名利。这时所看、所听、所闻、所品味的样样都是真实无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否则就不免迷失自我,心起邪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