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银市扶贫开发情况概述

白银市扶贫开发情况概述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至2012年,白银市充分利用各类扶贫投入40.47亿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5.77亿元,扶贫贷款9.3亿元,行业扶贫资金13.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1.6亿元,全市动员组织广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建设,使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白银市扶贫开发情况概述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位于腾格里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1275~3321米,年降雨量180~450毫米,年蒸发量1710~2360毫米。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69个乡镇,699个村,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3.94万人。全市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8万亩,其中水地有效灌溉面积146.5万亩。

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3.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20.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5.8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3.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7元。

一、扶贫现状

白银市五县区均为“三西”农业建设县,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属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扶贫重点县。全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的山区、煤炭关井压产区和风沙移民区,涉及64个乡镇、559个村,其中有31个乡镇、274个村为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

1983年至2012年,白银市充分利用各类扶贫投入40.47亿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5.77亿元,扶贫贷款9.3亿元,行业扶贫资金13.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1.6亿元,全市动员组织广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建设,使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不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把抓水改土、兴水移民作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建、改扩建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13处,小型水利工程629项,新增水地58万亩,水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6.5万亩;新修梯田165万亩,梯田面积达到268.3万亩;实施“121”雨水补灌工程,打水窖15.4万眼,通过新修水利和打水窖,解决了84.2万人、8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2003年以来,虽然白银市连续九年遭受旱灾,但由于水地高产高效,“121”雨水补灌工程、地膜玉米种植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仍创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72.13万吨。大旱之年,仓有粮,窖有水,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历史上一遇旱灾,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二)坚持不懈培育特色产业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目标,扶持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产业,以枸杞大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养羊、养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等,发展三大产业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促进了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瓜菜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林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肉羊饲养量300.2万只,肉牛饲养量11.2万头。

(三)坚持不懈抓劳务输转培训

把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把扶贫与扶智有效结合起来。加大贫困地区“两后生”及“雨露计划”培训输转工作力度,坚持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采取“校校联合,校政联合,校企联合”的方法,开展订单培训,以订单促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不断创新“两后生”培训输转模式,广开就业门路,达到了培训一人、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累计培训“两后生”25000人、“雨露计划”21700人,就业率达95%以上,同时,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根据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做到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科技部门培训与民间组织培训相结合,当地培训与外地交流学习相结合,围绕规范种植、科学养殖、特色产业、农业机械等,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以上。

(四)坚持不懈抓整村推进

在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上,注重向贫困村倾斜,向重点困难户倾斜,使贫困村与富裕村的整体差距、贫困户与富裕户的个体差距明显缩小。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安排上,做到了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相结合、与适度解决落后面貌相结合。1999年年以来,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分批次地对自然环境严酷、生产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的346个贫困村,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扶贫效益。

(五)坚持不懈抓移民搬迁

坚持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稳妥推进的原则,走多措并举、异地脱贫的路子。一是走兴水移民的路子。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实施节水扩灌、土地流转等措施,把生活在自然条件最严酷、资源最贫乏、生态环境最恶劣的贫困乡村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到灌区,累计向灌区迁移21.8万人。二是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在城区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安置那些有一技之长且有稳定收入的城郊农民,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跨越,白银区已建设楼房69幢3170套37.7万平方米,安置移民12400人。三是走劳务移民的路子。通过政府组织,适当扶持、投亲靠友、自谋出路等办法帮助愿意外出的农民去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市务工,带动举家迁移,寻求发展出路,全市每年有组织地输转劳动力达20万人次以上。四是走跨省移民的路子。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群众,充分利用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向水土资源丰富地区迁移2365人。通过以上多种移民搬迁措施,减少了贫困人口的压力,增加了当地人均资源占有量,富裕了移民,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以来,我们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扶贫攻坚工作思路,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谋划扶贫攻坚工作。我们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六盘山片区白银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白银市农村“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白银市五年基本消除贫困规划(2013—2017年)》和《白银市移民搬迁扶贫规划(2013—2017年)》,制定了白银市扶贫攻坚实施意见,确定了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认真开展了贫困人口甄别工作,完成了扶贫人口、低保人口、五保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到2012年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69.0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其中扶贫人口45.29万人,低保人口22.76万人,五保人口1.04万人)。二是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充分利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机遇,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全市落实省、市、县、乡联扶部门单位891个,联扶干部20136人,保证了69个乡镇699个村,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县级单位联扶,每个村有1名县级干部联扶,20136名联扶干部帮扶24868户困难户,实现了对全市所有乡镇村的全覆盖。2012年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单位共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3394件,投入资金6.3亿元。在行业扶贫工作中,我们建立了行业扶贫目标年度考核和工作评价制度,把行业扶贫纳入行业工作职责,确定行业扶贫任务,促使行业项目资金向贫困乡村倾斜。同时,我们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到贫困乡村开发资源、兴办龙头企业。三是狠抓扶贫攻坚项目的落实。市上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具体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审计等行业部门上下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到2012年年底,片区规划内的甘沟改扩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白银风电、热电联产等一批水利、能源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累计落实行业扶贫投资13.8亿元。中川机场—白银—刘川工业园公路等项目完成初设报告已上报发改委等待批复,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工程已完成规划报告和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前期工作。扶贫部门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专户管理、报账审计、项目公告公示、招标议标等各项制度,强化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监管,严格扶贫考核验收工作,确保了扶贫工作到村、效益到户。(www.daowen.com)

三、未来思路和措施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提高扶贫对象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年均减贫人口20%以上,提前三年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抓好以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会宁引洮一期、甘沟改扩建工程、靖远双永、引大入秦延伸景泰等供水工程建设,加大农村人饮安全项目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实施好雨水集蓄、井泉截引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积极争取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工程开工建设。二是抓好小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把扶贫开发与种草种树、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实施黄河、祖厉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工程,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三是抓好以乡村公路为重点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在构建沟通城乡、连接内外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乡公路,实施通达工程项目,彻底消除断头路。四是抓好以农村电网改造、通信等为主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农村用电盲点,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电。

(二)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户实施异地移民搬迁;对居住相对分散的贫困户采取区域内小集中的办法,实行集中安置;新上的水利工程和实施的节水扩灌工程与移民紧密挂钩,安置干旱山区的贫困农户。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移民扶贫的新途径,开展城市移民。计划争取用5年的时间安置移民53328户、221012人(集中安置30318户、134393人,插花安置9499户、39286人,城市安置13511户、47333人),其中市内移民42217户、171012人,市外少数民族地区移民11111户、50000人。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积极扶持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重点实施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反季节蔬菜,每年发展日光温室1万亩以上,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瓜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设施种植达到22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200万吨,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开发枸杞、大枣、核桃、杏、梨、苹果文冠果等特色产品,实施沿黄及高扬程灌区2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林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三是突出抓好草畜产业。坚持种草养畜和秸秆转化并重,积极促进规模化养殖,做大靖远羔羊肉等特色品牌,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奶牛、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32万头和6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奶类产量40万吨。

(四)全面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力争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0000人次。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培训贫困户“两后生”2000人、“雨露计划”20000人以上。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重点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

(五)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进一步深化科技扶贫工作,加强市、县、乡科技网络建设。统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调整、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落实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资助政策。完善贫困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发展村级卫生所,加强农村疫病、典型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健全广播影视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六)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县级层面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攻坚克难、重点突破。解决贫困村最根本、最迫切的问题,提升连片开发、整乡整村推进的规模和效益,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覆盖大部分贫困户。每年实施整村推进25个,到2015年全市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累计达到425个,占全市559个贫困村的76%;每年实施连片开发整乡推进项目4个,到2015年整乡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达到20个。

(白银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