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被实践抛弃的国际大都市概念

被实践抛弃的国际大都市概念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关于我国183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表述及批评,并不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演化的客观描述和对中国城市当下真实发展状况的科学总结。更重要的是,以“国际大都市风”概括、描述中国城市发展,在本质上是以一个空洞、过时的“概念”掩盖了中国城市多向探索、奋力开拓的真实进程。

被实践抛弃的国际大都市概念

关于我国183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表述,不仅在时间与内涵上都存在着含混和不准确之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中国城市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艰辛探索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的“国际大都市风”,主要刮在1995年至2004年。具体情况是,1995年,国内有50多个城市打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类的旗号,1996年攀升至75个,并在2004年达到183个,这既包括大家经常谈论的北、上、广,也包括次一级的深圳、厦门、大连、珠海、苏州、无锡青岛,甚至还有三亚、惠州、丹东珲春黑河满洲里等。(2)其中,如珲春、满洲里等规模都很小,也不是所谓的地级市。其次,这股“国际大都市风”从一开始就受到学界和媒体的批评与质疑。如中科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称之为“城市大跃进”,认为现有城市建设布局的失序乃至失控,会导致耕地和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被过度消耗,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非常不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3)再次,在受到建设部严厉批评后很多城市已经放弃了这个提法。在2005年7月21日召开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建设部部长的汪光焘就以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对象,严厉批评有关城市在城市定位上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标准。(4)在当时很快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中国城市规划的“国际大都市风”戛然而止。很多曾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痛改前非、改弦更张,转而去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等。所以,关于我国183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表述及批评,并不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演化的客观描述和对中国城市当下真实发展状况的科学总结。(www.daowen.com)

更重要的是,以“国际大都市风”概括、描述中国城市发展,在本质上是以一个空洞、过时的“概念”掩盖了中国城市多向探索、奋力开拓的真实进程。实际情况是,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摸索和实验,在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交了沉重的学费之后,一些城市在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时,已开始有意识地挣脱和走出“同质化”的误区,逐渐形成了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可喜生态。如在2007年,杭州市提出建设“国内最清洁城市”,呼和浩特市提出建设“世界乳都”。如在2008年,北京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天津提出建设生态城市,还有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等提出建设“无线城市”。如在2009年,常熟建成首家“中国品牌城市”,长春对接世界卫生组织建设“健康城市”,深圳提出建设“发明之都”和“知识产权强市”,甚至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县级市——双城市,也设身处地地提出打造“全国品牌食品城”和“哈尔滨市近郊宜居城市”。即使是在国际大都市这一发展目标之内,也开始出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新思路。以在2007年仍在坚守“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城市为例,西安定位于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大连定位是国际航运中心,宁波定位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5)等。但是很可惜,这些中国城市在现实发展中的重要经验与努力,在“国际大都市”的批判声浪中却被无情淹没了。在某种意义上,像这样参照西方城市的先进经验与模式,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可预见的效果紧密结合的战略规划,既显示出中国大都市在滚滚热浪中的坚定与睿智,也为一直陷入同质竞争中的中国城市提供了示范和案例,无论它们在现实中是取得成功和遭受挫折,都是具有建设性意义或“闻者足戒”的。因而,与其简单地拿一个已被实践抛弃的“概念”说事,如何把更多的激情和话语投放到对中国城市发展鲜活经验上,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深思和远虑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