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菁讲舍文集:清代南菁书院的经学传承与刊刻成果

南菁讲舍文集:清代南菁书院的经学传承与刊刻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阴南菁讲舍,又名南菁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年,专课经学、古学以补救时艺之偏。院内开设书局,刊刻《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丛书》。黄以周,见《诂经精舍三集》。有明以来,专尚制艺,主讲师长复以四书文、八韵诗为圭臬,并宋人建书院意而失之。瑞安黄漱兰督学苏省,仿诂经精舍之课程,创建南菁,力扶实学,一如阮文达之造吾浙士。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疏》。原文收入南菁书院所刊《清嘉集初编》。

南菁讲舍文集:清代南菁书院的经学传承与刊刻成果

【书院简介】

江阴南菁讲舍,又名南菁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专课经学、古学以补救时艺之偏。院内开设书局,刊刻《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丛书》。二十四年(1898)改为南菁高等学堂,二十七年(1901)改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1498]

【版本序跋】

题“光绪己丑(1889)十月开雕”,黄以周、缪荃孙编。

黄以周,见《诂经精舍三集》。

缪荃孙,见《龙城书院课艺》。

黄以周序云:

古者王子、卿大夫士之子及国中俊秀之士,无不受养于学。学校一正,士习自端,而风会藉以主持。自唐代崇尚诗赋,学校失教,华士日兴,朴学日替。南宋诸大儒思矫其弊,于是创精庐以讲学,聚徒传授,著籍多至千百人,而书院遂盛。有明以来,专尚制艺,主讲师长复以四书文、八韵诗为圭臬,并宋人建书院意而失之。近时贤大夫之崇古学者,又思矫其失。而习非成是,积重难返,不得已别筑讲舍,选高才生充其中,专肄经史辞赋,一洗旧习。若吾浙江之诂经精舍、广东之学海堂,其较著者也。

江苏之书院甲天下,若钟山,若尊经,若紫阳,其课士悉以诗文。正谊近改经古,惜阴又附于钟山、尊经,以经古为小课,非所重也。瑞安黄漱兰督学苏省,仿诂经精舍之课程,创建南菁,力扶实学,一如阮文达之造吾浙士。嗣是任者,长沙王益吾祭酒,续编《学海堂经解》,锓版庋阁。茂名杨蓉圃太常又复增广学舍,一时好学之士济济前来。以周主讲此席,于今六年。前我主讲者,有张广文啸山,已作古人。同我主讲者,有缪太史小山,相约选刻文集,因孴辑课作,简其深训诂、精考据、明义理之作,得若干篇。诗赋杂作,缪太史鉴定之。凡文之不关经传子史者,黜不庸;论之不关世道人心者,黜不庸;好以新奇之说、苛刻之见自炫,而有乖经史本文事实者,黜不庸。

在昔宋儒创书院以挽学校之衰,暨今巨公又建讲舍以补书院之阙,其所以扶朴学而抑华士者,意深且厚。今选刻是编,约之又约,不敢滥取,蕲与诂经、学海诸文集并传于世,且望后之学者无爽创建之深意云尔。

光绪十五年(1889)冬日至,定海黄以周。

【课艺内容】

六卷134篇:卷一至卷五经解、考证、论说、杂文,题如《一君二民说》、《读〈汤誓〉》、《寡兄寡妻解》、《论程征君记车制得失》、《释秀》、《〈汉·五行志〉书后》、《唐节度使建置分并考》、《二十四气原始》、《蒋济论》、《读〈墨子〉》、《读蔡邕〈警枕铭〉》;卷六诗赋、算学,题如《七洲洋赋》、《赋赋》、《新绿赋》、《拟宋之问〈明河篇〉》、《拟王渔洋〈三国小乐府〉》、《金陵怀古》、《咏江阴古迹》。

【作者考略】

收录课艺较多者:章际治(江阴)13篇,唐文治(太仓)、姚彭年(如皋)8篇,刘翰(武进)7篇,沙从心(江阴)、孙同康(昭文)、冯铭(江阴)、吴翊寅(阳湖)5篇,顾锡祥(如皋)、陈庆年(丹徒)、赵世修(上海)4篇,张锡恭(娄县)、金鉽(泰兴)、沙元炳(如皋)、王家枚(常州)3篇。

其他作者收录一二篇不等:钱承煦(金匮)、华世芳(金匮)、吴肇嘉(如皋)、陶承潞(吴县)、钱荣国(江阴)、金文樑(元和)、雷补同(松江)、李安(静海)、王虎卿(高邮)、冯诚中(嘉定)、丁国钧(常熟)、陈玉树盐城)、汪开祉(新阳)、汪凤瀛(元和)、王尤(通州)、金谷元(盐城)、赵圣传(兴化)、卢求古(泰州)、毕光祖(太仓)、张树蓂(镇洋)、曹学诗(丹徒)、沙毓瑾(江阴)、陈汝恭(句容)、尤桐(金匮)、杨世沅(句容)、李逢辰(泰兴)、杨模(无锡)、唐志益(六合)、黄恩煦(青浦)、沈文瀚(泰兴)、张之纯(江阴)、范铠(通州)、赵椿年(阳湖)、顾保畴(江阴)、吴朓(阳湖)、崔朝庆(静海)、程之骥(丹阳)。

华世芳,见《上海求志书院课艺(丙子秋季)》。

张锡恭、黄恩煦,见《云间郡邑小课合刻》。

冯诚中,见《当湖书院课艺二编》。

陈汝恭,见《尊经书院六集课艺》。

章际治(1855—1923),字琴若、芩石,江阴人。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式第21名举人。十五年(1889)考授内阁中书。二十四年(1898)会试中式第97名,覆试一等第40名,殿试二甲第82名,朝考一等第66名,选庶吉士,充京师大学堂教习。回乡任礼延学堂监督、南菁学校监督,其间授职编修。旋归董理校务,任江阴教育会长。著有《浮翠舫杂稿》以及数学著作二种。[1499]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太仓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一年(1885)至十四年(1888)肄业南菁书院,十八年(1892)进士。历官户部江西司主事、云南司主稿、北档房总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商部右丞、左丞、左侍郎,农工商部尚书。三十三年(1907)任上海实业学校(交通大学前身)监督,历十四年。民国九年(1920)任无锡中学校长、无锡国学专修馆馆长。二十八年(1939)在上海创办国专分校。1949年后任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专)院长。著有《茹经堂文集》、《茹经堂奏疏》。[1500]

姚彭年,字寿侯,如皋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八年(1892)春闱不第,留京待再试,为费念慈(1855—1905)课子。旋卒。[1501]

刘翰,武进人。鲁迅《从百草园三味书屋》:“‘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引文出自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原文收入南菁书院所刊《清嘉集初编》。[1502]

沙从心(1853—?),字循矩、晴举,江阴人。少避乱江北,拟习贾。还南始复读,勤苦倍他人,文名噪甚。肄业南菁书院,王先谦(1842—1917)刊《续皇清经解》,校雠者多。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第1名,十四年(1888)乡试中式第84名举人。遵例捐中书,协办侍读。义和拳事起,只身南归,几及难,故著述无存。未几卒。[1503]

孙同康(1866—1935),改名雄,字师郑、伯元,号君培、寅生,晚号铸翁,昭文人,宝书(1840—1894)子。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式第2名举人,覆试一等第28名。二十年(1894)会试中式第6名,覆试二等第26名,殿试三甲第31名,朝考一等第2名,选庶吉士。散馆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文科监督。辛亥后以遗老自居。著有《论语郑注集释》、《读经札记》、《许学私笺》、《新斠注地理志刊误》、《唐节度使建置分并考》、《荀子校释》、《墨子校议》、《师郑堂集》、《眉韵楼骈文》、《眉韵楼诗话》,辑有《道咸同光四朝诗史》。[1504]

冯铭,江阴人。校刊黄以周(1828—1899)《礼书通故》(《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又,江阴冯铭(1847—?),字箴若。贡生,医家。[1505]未知是否即此人。

吴翊寅(1852—1910),字孟棐,号撝葊、悔庵,阳湖人。年十七,假馆武昌崇文书局。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中式第35名举人。官广东知县。博学多闻,洞识时务,然毕生未得展其怀抱。少受诗于钱桂林(1833—1902),年少气盛,多纵横跌宕之作。逮饥驱四方,得林峦之趣,涉风涛之观,眺览吟赏,未尝以尘事撄其虑。著有《易汉学考》二卷、《易汉学师承表》一卷、《周易消息升降爻例》一卷(皆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曼陀罗花室集》八卷、《遁庵言事集》二卷、《清溪惆怅集》二卷。与屠寄(1856—1921)同辑《常州骈体文录》。《全清词钞》录其词2首。[1506]

顾锡祥,如皋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1507]

陈庆年(1863—1929)[1508],原名学徵,字善余,晚号横山,丹徒人。光绪十二年(1886)肄业南菁书院,十四年(1888)优贡。应张之洞(1837—1909)聘,为湖北译书局总纂,兼任两湖书院分教,主讲史学。选授江浦教谕,未就。应端方(1861—1911)聘,为湖南全省学务处提调,筹建长沙图书馆,兼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端方调任两江总督,庆年亦至金陵,佐缪荃孙(1844—1919)创办江南图书馆。与缪氏购回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又佐端方与日本人争回东沙主权。著有《横山乡人类稿》等数十种。[1509]今人辑有《陈庆年文集》(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赵世修,号韵丞,上海人。著有《韵丞诗存》二卷《补遗》一卷。[1510]

金鉽(1869—1950),字范才、式金,号蘅意(一作蘅裛)、陶宦,泰兴人。光绪十五年(1889)肄业南菁书院。十七年(1891)优贡第4名,十九年(1893)乡试中式第51名举人。二十一年(1895)会试中式第21名,覆试一等第5名,殿试二甲第68名,朝考一等第14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旋乞归,历主泰兴襟江学堂、泰州县立中学堂、如皋安定书院、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原南菁书院)。民国间官泰兴民政长、江西彭泽知事。主修《泰兴县志》、《如皋县志》,与修《江苏通志》、《通州志》。著有《江苏艺文志》、《江苏地理沿革考》、《江山小阁诗文集》。[1511]

沙元炳(1864—1927)[1512],字健庵,晚号髯,如皋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十八年(1892)会试中式。二十年(1894)补殿试,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以亲老告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初等高等小学、乙种商业学校,兴办实业。民国间历任如皋县民政长、江苏省议长、如皋县水利及附设测绘局会长、医学研究社会长。留意乡邦文献,晚年探研内典,修持净业。著有《志颐堂诗文集》二十卷。《晚晴簃诗汇》录其诗7首。《词综补遗》录其词4首。[1513]

王家枚(1866—1908)[1514],字寅伯,一作寅孙,号吉臣,江阴人。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式第71名举人。援例得主事,分度支部浙江司行走。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续编》一卷、《重思斋诗文集》六卷、《贡息甫先生年谱》一卷、《华墅镇志》四卷、《梓里咫闻录》二卷。缪荃孙曰:“荃孙主讲南菁,见君《拟唐黄文江秋色赋》,知其酝酿深厚,不为考试所囿者,遂常与君谈,知其事事皆有本原。”[1515](www.daowen.com)

钱承煦(1854—?),字叔懋,金匮人。光绪十一年(1885)乡试中式第19名举人。宣统元年(1909)官山阳教谕。译有日本原田等著《普通化学教科书》。[1516]

吴肇嘉(1862—1889/1890),字君夏、元况,号仲懿,一作中懿,如皋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十五年(1889)会试中式,未与殿试。早卒。[1517]

陶承潞,吴县人。著有《虞文丛书》十二卷、《列星传全集》。[1518]

钱荣国(?—1922),字缙甫,江阴人。岁贡生,苏州府学教授。幼读能通经义,长并通《灵枢》、《素问》诸书。肄业南菁书院,益从事著述。著有《诗书易三经讲义》、《礼记丧服传今释》、《诗经白话解》、《论孟通俗解》、《伤寒论汇解》、《知医捷径》、《春雨堂诗钞》。[1519]

金文樑(1852—?),字养知,号企桥、倚雪,元和人,宝树(1800—1857)子。光绪十五年(1889)乡试中式第153名举人。著有《周易郑注辑》、《尚书郑注辑》、《诸经丛说》、《读史杂录》、《倚雪庐诗草》、《鴸鸣馆诗稿》、《胡蜨诗》、《抗虹轩词草》、《鴸鸣馆词集》、《一切经音义引书目》。《词综补遗》录其词1首。《全清词钞》录其词2首。[1520]

雷补同(1861—1930),字协臣,号谱桐,华亭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第2名,朝考二等第14名,覆试二等第5名,授户部七品小京官。十四年(1888)乡试中式第164名举人,覆试一等第14名。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外务部员外郎、郎中、右参议、左参议、右丞,出使奥国大臣。宣统二年(1910)乞归,不复出。著有《味隐遗诗》。[1521]

李安(1855—1908)[1522],改名审之,字少伯、楗庵,号磐硕,通州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第1名。十五年(1889)顺天乡试中式第11名举人。十六年(1890)会试中式第229名,殿试二甲第18名,朝考二等第96名。历官户部陕西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外交部主事、储材馆提调。后主鹤城书院。喜内典及养生家言,里中善事多与之。曾与张謇(1853—1926)等主县教育及农商诸会事。著有《草堂诗》四卷,《养真草》、《咏史五排》、《南游草》各一卷。[1523]

王虎卿,字召穆,高邮人。制艺诗赋独出冠时,食饩后十列优等。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江安知县。去官后课耕教子,杜门谢客。卒年七十一。著有《逸园杂著》。[1524]

丁国钧(1852—1919),字秉衡,常熟人。廪生,官仪征训导。与修《重修常昭合志稿》。宣统二年(1910)任职江南图书馆。民国初与修《江苏通志》。著有《补晋书艺文志》、《荷香馆琐言》、《疑雨集注》、《枕秘录存》。[1525]

陈玉树(1853—1906),改名玉澍,字惕庵,盐城人。光绪十二年(1886)肄业南菁书院。十四年(1888)优贡、举人。大挑教谕,未赴。历主尚志书院和县学堂,充三江师范教务长,又曾幕游广东。以拣选知县卒。总纂《盐城县志》。著有《毛诗异文笺》、《尔雅释例》、《卜子年谱》、《粤游日记》、《后乐堂诗文钞》。[1526]

汪开祉(1866—?),字鹤舲,号燕公,新阳人。肄业苏州紫阳、正谊、江阴南菁、上海求志书院、宁波辨志文会。光绪十七年(1891)备取优生第3名,乡试中式第33名举人。官通州学正、直隶候补知府、长芦运司运同。创办私立耕荫初等小学堂。[1527]

汪凤瀛(1854—1925),字志澄,号荃台,元和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入粟得中书舍人,随兄凤藻(1851—1918)出使日本。入张之洞(1837—1909)幕,任总文案,兼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提调,出为汉阳、武昌、常德、长沙知府。民国间任袁世凯(1859—1916)总统府高等顾问。反对袁称帝,作《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1528]

王尤(1850—?),字西农,号云悔、小亭,通州人。光绪八年(1882)优贡副取第6名。十一年(1885)优贡副取第3名,乡试中式第111名举人。十二年(1886)会试中式第150名。十五年(1889)补殿试,成进士。以庶常应馆试,殁于天津。戴祥元(字瑞卿)与范当世(1854—1905)经纪其丧。[1529]

金谷元(1846—1921),原名谷园,字莲溪,盐城人,式陶(1863—?)兄。拔贡,官四川昭化知县。归里后捐资修文庙,创办莲溪小学。著有《求知斋经解》。[1530]

赵圣传,字蓉裳,兴化人。廪贡生。少颖悟异常儿,闻人读书,每能臆其下句。既冠,补县学生,即弃举子业,日夕穷经。光绪十年(1884)肄业南菁书院,年已六十余矣。遂恣博览,学益富。黄体芳(1832—1899)、王先谦(1842—1917)两学使重其渊博,例奖外复资助之,署为斋长。客江阴八年。目眵齿衰,仰课卷以求活,不能专心撰著。然月试之暇,翻阅诸儒经说,犹必尽其首尾。十七年(1891)秋病归,卒于家。著有《穀梁诂义》。[1531]

卢求古,字义侣,号今臣,泰州人。光绪十七年(1891)优贡,朝考一等,以知县签分甘肃,历补高台、隆德、宁夏、皋兰等县。六署县事,一兼署静宁州,一兼署庄浪厅同知,一兼署宁夏府。在隆德兼充书院山长。以道员升用。辛亥后乞归,杜门不出。[1532]

毕光祖(1864—1931),字振楣,号枕梅,太仓人。光绪十五年(1855)优贡第2名,朝考二等,以教职用。十四年(1888)顺天乡试中式第67名举人。会试不第,游幕粤中,又入张之洞(1837—1909)幕,后佐施肇基(1877—1958)办路政。民国间隐居不出。[1533]

张树蓂(1859—?),字景尧,号茁阶、拙嘉,镇洋人。光绪八年(1882)备取优贡第1名,十一年(1885)拔贡第1名。[1534]

曹学诗,字友白,丹徒人。恩贡生。幼聪颖,读书目数行下,院试辄冠其曹。肄业南菁书院,学益进。乡试屡荐不售,遂就职直州判。入都谒选,已掣得甘肃秦州,将领凭赴任,适母病,电至京,遂乞假归,终身不出。生平湛思劬学,工诗古文词。尤于天文地舆测算诸艺,穷精探讨,丛稿盈箧。晚得末疾,未及荟萃成书而殁,士林惜之。[1535]

尤桐(1867—?),原名廷桢,字幹臣,别号日新居士,无锡人。光绪十二年(1886)肄业南菁书院,同时复以暇晷应上海求志书院、宁波辨志文会之季课。十四年(1888)、十五年(1889)两中副榜。十九年(1893)就馆阳湖。三十一年(1905)任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教习,是年东游日本。归国后就职教谕,改主事。三十二年(1906)签分法部。民国间供职交通部达十七年。著有《日新居经说》四卷、《日新居史学》四卷、《日新居古文辞》四卷、《日新居随笔》六卷、《尤氏宗谱》三十卷,辑有《锡山尤氏丛刊甲集》。[1536]

杨世沅,字芷湘,一作子湘,句容人。以拔贡官内阁中书,改沛县教谕。与修《续纂句容县志》。著有《句容金石志》。[1537]

李逢辰,字静渊,泰兴人。廪贡。[1538]

杨模(1852—1915),字范甫、铁峰,号蛰庵,无锡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第1名。应李鸿章(1823—1901)聘,任天津武备学堂汉文教习。入张之洞(1837—1909)幕,襄办自强学堂,编译海外书籍。二十年(1894)乡试中式第20名举人。任山西武备学堂监督兼总教习,其间回乡创办竢实学堂。二十七年(1901)赴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任京师大学堂历史地理教习。复游张之洞幕,充湖北省咨议局议员、学务处专门科主任、汉黄德道师范学堂监督、女子高等学堂监督。又北上,任学部总务司科员。宣统三年(1911)南归。著有《蛰庵文存》、《师范修身学》、《小儿性质述》。[1539]

沈文瀚,字济秋,泰兴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十八年(189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与金鉽(1869—1950)总纂《泰兴县志续》。与沙元炳(1864—1927)、金鉽总纂《如皋县志》。[1540]

张之纯(1854—?),字尔常,号痴山,江阴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恩贡,安徽候补州判。分纂《江阴县续志》。编著有《中国文学史》(师范学校教科书)、《文字源流参考书》(中学教员用书)、《评注诸子菁华录》、《江阴倭寇旧闻》、《墨痴唱和集》(与章钟亮合著)。[1541]

范铠(1861—1915/1916),字秋门,号酉君,通州人。与兄当世(1854—1905)、钟(1859—1913)称“通州三范”。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三十年(1904)官德平知县,三十一年(1905)官寿光知县。宣统二年(1910)官濮州知州。卒于济南。著有《南通县图志》(张謇续纂)、《范季子诗文集》。[1542]

赵椿年(1868—1942),字剑秋、春木,晚号坡邻,武进人。肄业龙城、南菁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历充委署侍读、本衙门撰文、国史馆校对、玉牒馆分校。二十四年(1898)进士。历官江西瑞州知府、商部郎中、资政院议员。民国间历任农商部参事、财政部次长、崇文门税务总监督、审计院副院长。十七年(1928)辞职家居。著有《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一卷、《诗存》三卷。《词综补遗》录其词1首。[1543]

顾保畴,字伦叙,江阴人。弱冠补诸生,为学务求实际。黄体芳(1832—1899)创建南菁书院,甄录通省经学,仅得优等者五,保畴与焉。著有《秋园文集》一卷、《秋园诗集》五卷、《峡猿集》、《江洲集》、《鹪寄集》、《绿窗吟草》、《拙庵词草》。[1544]

吴朓(1865—1953),改名敬恒,字稚晖,以字行,阳湖人。光绪十五年(1889)肄业南菁书院。十七年(1891)乡试中式第91名举人。十九年(1893)肄业苏州紫阳书院。任上海南洋公学国文教习、爱国学社学监兼教员。参加同盟会,推进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任《中华新报》主笔、唐山路矿学校国文教员、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出席国民党一大,历任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最高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院院士、总统府资政。著有《吴稚晖先生全集》。[1545]

崔朝庆(1860—1943),字聘臣,南通人。肄业南菁书院、北京同文书院。入江南机器总局、浙江全省舆图局。应试得知县,辞未就。历任甘泉训导、练兵学堂教习、国子监算术助教及主事、南京江楚书局编译、如皋安定书院山长,先后执教于江南高等学堂、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南通医科专门学校、英化职业学校、南通私立崇敬中学。创办《数学杂志》,著有数学论著多种。[1546]

程之骥,字范卿,丹阳人。邑廪生,天性孝友。著有《开方用表简术》,刊入《南菁书院丛书》。总校《重修丹阳县志》。[1547]

待考者:沙毓瑾、唐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