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方案(2011-2015)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方案(2011-2015)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将立足于对西安金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势态的展望,提出西安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思路,为西安市制定“十二五”规划有关金融业的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依据。从总体上讲,西安市“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以坚实的步伐步入快车道,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已达2190亿元,增长15.6%,创十五年来的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为金融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经济空间。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方案(2011-2015)

西安市“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思路

课题承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证券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冯 涛 西安交通大学        

 课题组成员:王军生 西安财经学院        

       吴诣民 西安交通大学        

       高东胜 西安交通大学        

       杨 达 西安交通大学        

       薛 晴 西安交通大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金融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支柱性产业,它已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制高点,金融要素的有效投入,不但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且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同时,它对资源和商品定价的话语权也日显重要。依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呈现较大的差异,虽然有其社会历史和自然原因,但金融发展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表明,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仅被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而且被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验证。虽然从理论上讲,经济发达程度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显而易见,尤其是在经济起飞阶段,金融要素的聚集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所特有的聚合功能,还在于金融具有显著的经济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这种调整产生经济结构重组的动力。

就中国转轨经济而言,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很强的外生性,即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主要根植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换句话讲,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并非来自微观经济主体的推动,而是依照政府偏好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构建形成。区域金融差异主要反映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外在驱使程度的差异。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到90年代初浦东开放开发战略,再到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与21世纪初的振兴东北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梯度推进特征,而在推进这些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国家采取了大量倾斜性金融制度安排,而这些特殊金融制度安排恰好是造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制度根源。此外,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地方政府往往利用其政治影响力和对地方经济控制力以各种名目向中央政府和金融部门讨价还价,以期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毋庸置疑,与经济欠发达省区相比,发达省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要强得多,因而发达省区自然也就获得了更多金融资源,从而导致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地进一步加剧。

因此,在区域经济竞争中,争夺金融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吸引金融资源要素的聚集洼地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热点。从改革开放30年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除地缘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外,东部地区金融优先发展和优先开放战略无疑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可以说,西部地区在争夺金融资源的竞争中明显处于落后状态。

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在构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把金融发展问题放在应有的高度,通过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和融资工具,进而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点,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出发点。本课题将立足于对西安金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对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势态的展望,提出西安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思路,为西安市制定“十二五”规划有关金融业的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依据。

二、“十一五”以来西安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地地方政府都充分认识到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把区域金融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使得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金融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安市政府一方面注重搭建企业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桥梁,改善地方金融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力培育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强化正面引导,增强企业信用观念,同时,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而宽松的区域金融发展环境。专门成立金融办公室,制订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统筹区域金融业发展,通过经济金融形势季度分析联席会议等形式,由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部门定期互通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当地经济和金融形势,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市政府近几年加大力度推进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确立把西安建成西部金融中心起到了有力的带动作用。可以说,西安地区的金融发展近几年已开始呈现快速成长效应,初步具备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从总体上讲,西安市“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以坚实的步伐步入快车道,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已达2190亿元,增长15.6%,创十五年来的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为金融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经济空间。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71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148.77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9.95亿元,增长1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2351元,比上年增长13.6%。

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环境的明显改善,西安市近几年来新进入的金融机构有了明显加快的势头,金融组织的结构有了显著改善,除原有的银行、保险信托券商等机构保持增长之外,风险投资基金和大型产业基金也有了快速成长,截至2008年末,西安地区共有各类独立法人机构和省一级分行机构的金融机构近100家,营业网点超过1万多个,金融从业人员4万多人,金融存量和吸纳金融要素的能力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接近800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6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22.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7%。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3123.75亿元,增长3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5.29亿元,增长22.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不含国家开发银行)4539.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9%,其中,短期贷款1168.25亿元,增长12.7%;中长期贷款2928.57亿元,增长52.4%。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1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现金支出884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货币净回笼27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

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38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其中股票成交额13096.47亿元,增长106.7%;基金成交额71.74亿元,下降4.2%;债券成交额11.58亿元,下降15.2%。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22家,上市总股本115.27亿元。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147.5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5%。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6家,保险机构42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88家。全年保费收入1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90亿元,增长33.9%;人身险保费收入96.21亿元,增长17.2%。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5.15亿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财产险、人身险分别为12.61亿元和12.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下降14.3%。

同时,西安市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法制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信用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西安市金融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与西部地区的其他中心城市相比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下面我们对西安市近几年来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下分析意见:

(一)西安地区金融组织发育状况

金融组织作为金融市场主体,其发育程度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地区金融组织是指由国际金融分支机构,全国性的金融分支机构以及由地方政府、区内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投资组成的地方(区域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用社、信托、租赁、典当等各种金融组织的总称。这些金融组织分布特征,体现着本地区金融结构的状况,而金融结构状况又决定着本地区的金融发展效率。因此,了解地区金融组织结构状况对于我们认识地区金融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此,本部分将对西安地区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1.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

金融机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金融机构泛指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既包括间接融资领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也包括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目前西安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从机构数目和从业人员数目考察,可以认为存在一个包含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完整系统,而且以银行系统的组织机构最为庞大,居于主导地位(如图2—1、图2—2)。

img86

图2—1 2010年(截至2010年3月)西安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分布

img87

图2—2 2010年(截至2010年3月)西安地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分布

金融机构多元化是金融发展的结果和标志。西安近几年的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如表2—1)。银行系统的从业人员在金融系统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较往年有所减少,而保险系统,尤其是证券期货系统的从业人员数所占比例则较往年有所上升。同时,证券期货系统的机构数在金融系统机构数中所占比例也有一定的上升。

表2—1 2005—2007年和2010年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构成比例

img88

注:2010年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3月。

2.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育状况

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两大类。

首先,商业银行发育状况。目前(截至2009年12月)西安的商业性银行按照系统按所拥有的机构数排名,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位列第一;其次是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和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西安市商业银行位居第五(如表2—2);按照系统所拥有的从业人员数排名,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位列第一;再次是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和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西安市商业银行位居第五(如表2—3)。

表2—2 西安地区2009年银行系统机构数排名(前五)

img89

表2—3 西安地区2009年银行系统从业人员数排名(前五)

img90

而进驻西安的外资银行仅有两家,且时间较短,规模不大,从业人数较少。如汇丰银行西安分行于2006年成立以来,从业人员数始终较少,但2006年、2007年东亚银行在机构和人员方面有一定的扩展(如表2—4)。

表2—4 2005—2007年西安地区外资银行机构及人员数

img91

其次,政策性银行的发育状况。政策性金融是指直接体现政府意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的金融活动。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其他文件,我国也于1994年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1994年3月17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11月8日)、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年7月1日)三家政策性银行。自我国政策性银行设立、运作以来,在西安地区三家政策性银行均设有分行或代表处,但数目相对经营性银行而言较少(如表2—5)。

表2—5 西安地区2007年政策性银行机构数量及从业人员数量

img92

2005—2007年,三家政策性银行在西安所设分行及代理处数量基本不变,但从业人员变动明显(如图2—3)。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较上年分别增加32人和17人,而农业发展银行从业人员则大幅减少,多达87人。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国行转型为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8年开始进行商业化转型,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开行总体改革方案,国开行改制股份公司后,获准设立两大子公司,分别负责直接投资和投资银行业务。同年底,国开行获得中央汇金公司200亿美元注资。2008年12月11日,国开行整体改制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亿元。2009年8月31日,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为开行全资子公司,接手开行已有的非金融类股权资产。两年多来,已经初步搭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综合化经营架构。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国开行依然是一家债券银行,而且是一家立足于开发性、中长期投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

img93

图2—3 2005—2007年西安地区政策性银行人员数量变动

3.证券、保险、期货类金融机构发育状况

(1)2009年全年西安地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38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85.8%。目前,西安的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含外地公司在陕营业部)共计51家(截至2008年),属于西安地区的证券公司共计3家,分别是西部证券、健桥证券和开源证券,华宏证券已经被并入中邮证券(如表2—6)。

表2—6 证券公司及交易情况

img94

(2)西安近年来保险市场成长较快,这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截至2009年底,西安各类保险公司已达36家,保险机构42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88家。全年保费收入1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90亿元,增长33.9%;人身险保费收入96.21亿元,增长17.2%。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5.15亿元,比上年下降3.0%。其中财产险、人身险分别为12.61亿元和12.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下降14.3%(如表2—7,表2—8)。

表2—7 保险业保费收入  单位:万元

img95

续表

img96

表2—8 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单位:%

img97

在目前西安地区总计约36家保险公司中,属于西安本地的只有太平、华安和安邦三家,其中太平保险公司的业务包括了财险和寿险,其2008年财险收入位列第7位,寿险收入位列第10位。尽管与人保、人寿平安相比差距较大,但是太平保险的市场状况要远远好于其他两家公司。

(3)在期货经纪公司方面,目前西安地区仅有迈科期货、长安期货和智德期货等三家。随着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股指期货等新的期货品种的推出,西安期货业未来也在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

4.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发育状况

在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方面,西安地区拥有信托投资公司3家(表2—9)、财务投资公司4家(表2—10)、担保公司25家(表2—11)、典当公司36家(表2—12)。就规模而言,财务投资公司各项存款在2008年已经达到165亿元,总体规模较大,其余几种类型金融机构则发展规模相对较小。

表2—9 信托投资公司情况

img98

表2—10 财务投资公司情况

img99

表2—11 担保公司情况

img100

表2—12 典当公司情况

img101

除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类型金融机构以及上述信托投资公司、财务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之外,风险基金、产业基金等也在金融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2009年年初,西安市依托阎良航空产业园成立了规模达300亿元的航空产业基金,2009年11月又宣布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成立全国第一家城市发展基金。

(二)西安地区金融资产状况分析

1.总体描述

2009年全年西安地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38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其中股票成交额13096.47亿元,增长106.7%;基金成交额71.74亿元,下降4.2%;债券成交额11.58亿元,下降15.2%。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22家,上市总股本115.27亿元。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147.5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5%。

2.信贷资产状况

首先,关于信贷资金的来源情况,近年来,在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正面刺激的共同作用下,西安市的货币信贷保持了与全国基本一致的运行态势,存贷款都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增幅有所增加(如图2—4、图2—5所示)。具体而言,西安地区存贷款增速在2007年之后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尤以贷款增速较快,特别是2009年的货币信贷量大幅上涨,仅2009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就已经高过上年水平。截至2009年6月底,上半年西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6788.41亿元。自2008年第四季度,为了保增长而采取刺激性信贷政策以来,从2008年9月到2009年8月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一直呈上涨趋势。存贷款余额分别从2008年9月的5495.19亿元、3013.75亿元上涨至2009年8月的6835.05亿元、4249.33亿元。

img102

图2—4 西安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年度)

img103

图2—5 西安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月度)

从信贷资金来源结构来看,各项存款占资金来源的96%以上,而金融债券等其他项进展资金来源的3%以内。而从存款的内部结构来看,近几年来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储蓄存款、农业存款、信托存款、委托存款和其他存款所占比例基本稳定,没有明显变化(如表2—13)。

表2—13 2005—2009年各项存款构成情况  单位:%

img104

注:其他存款中包含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农业存款、委托存款等。

而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股市楼市逐渐开始低迷,因此对于存款的分流作用是相对弱化的,存款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到2009年9月,西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104.76亿元(见表2—14),较2008年9月增长了29.3%。从增长结构看,企业存款同比增长相对较少,储蓄存款在各项存款增量中的占比上升,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截至2009年9月,西安市企业存款余额2718.25亿元,比2008年9月增加了615.35亿元,增速为29.1%;截至2009年9月西安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3015.32亿元,比2008年9月增加了681.41亿元,增速为29.3%。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存款的增长开始逐渐回落,储蓄存款已逐渐成为决定存款增长的重要因素。

表2—14 西安地区存款余额   单位:亿元

img105

续表

img106

其次,关于信贷资金的运用情况,截至2009年6月,西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788.41亿元,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2469.38亿元,占全部信贷资金运用总量的50%以上(如图2—6),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增量和增速均较2007年有小幅上涨。相比较而言,短期贷款增幅明显(如图2—7),2008年短期贷款的增速为23.00%,要高于中长期贷款增速,同比提高10.95个百分点。从2005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速一致处于下降趋势,2007年降到最低点为18.9%,2008年有所回升,呈鲜明对比的是短期贷款增速,2005年以后一直呈高速增长,短期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西安地区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今年以来的票据融资也有所增长(如图2—8),2009年6月已超过资金运用总量的10%(如图2—6)。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安市机械冶金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大冲击,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营运资金紧张。因此,西安市金融机构加大短期贷款以便给予相关行业有利的信贷扶持,为西安经济的复苏提供了资金支持。除此之外,票据融资的大幅增长(在2008年与2009年上半年增长速度更快,2009年上半年短期票据融资从2008年的290.09亿元上升433.29亿元)与增加的短期贷款相配合,确保了部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逐渐成为企业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另一重要途径。

img107

图2—6 2009年6月各项贷款构成

从信贷资金的运用来看,存在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表现为工业项目对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如图2—9)。从贷款总量的构成情况来看,工业贷款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其次是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建筑业贷款,而三资企业贷款和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最少。从贷款构成的变化情况来看,工业贷款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增长,而商业贷款有所下降,这一方面有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支持基础建设的政策原因,同时也表现工业项目对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

二是表现为长期贷款多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贷款所占比例不增反减(如图2—10)。从中长期信贷投放结构来看,基础建设贷款占总额的40%以上,且今年存在上升趋势;而技术改造贷款仅占到3%,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略有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技术改造和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是相当少的,这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在政府投资的推动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与此相对应,金融机构对政府基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但部分生产项目贷款需求也受到了抑制。

img108

图2—7 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增速比较

img109

图2—8 票据融资规模

img110

图2—9 2005—2009年短期贷款构成及其变化情况

三是表现为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所占比例地位下行。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所占比例占比由2008年的0.7%下降到2009年的0.5%(如图2—11),信贷投放向国有企业集中,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受到抑制。为规避风险和降低信贷投放成本,享有政府担保的公共管理部门和大型企业一直是各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主体。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西安市各大银行的信贷投放重点更是迅速向这些大型企业集中。

img111

图2—10 2005—2009年中长期贷款构成(www.daowen.com)

img112

图2—11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占短期信贷比重(%)

3.股票资产状况

就目前西安地区的股票市场发展状况而言,存有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数量少、效益不高。西安地区所拥有的上市公司近年来一直未超过20家(如图2—12),筹资额度有限(如表2—15),筹资总额为701381万元,仅为贷款总额(42243395万元)的1.67%。

表2—15 西安上市公司筹资额

img113

续表

img114

从2002—2008年,西安上市公司数量一直在20家上下徘徊,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很少,而且筹资额较低。截至2008年,西安上市公司仅有20家,占全国总数不足2%。2007年上市的西部材料属于机械冶金业,2008年上市的金钼股份与陕天然气也分别属于机械冶金与能源产业。从行业分布来看,西安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多以机械冶金、餐饮旅游、商业贸易等传统行业为主,而属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能源产业、医药生物、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的则较少,餐饮旅游只有两家,商业零售业两家,科技产业仅有三家,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型产业上市公司占到西安上市公司70%以上,朝阳产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不到30%,传统产业型上市公司与朝阳产业型公司所占比例明显失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安地区企业的科技化程度、旅游的产业化程度尚需加强。

img115

图2—12 西安拥有上市公司个数

二是西安市上市公司壳资源比较少,而且上市公司壳资源整体质量不高。从每股收益来看,2008年,海星科技、交大博通、ST建机、ST金花均为负收益。此外,2009年长安信息、彩虹股份、西飞国际这三家公司的每股收益也转为负收益。西安2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属于绩差壳,占上市公司的35%。值得注意的是,这7家公司中有三家公司属于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两家属于机械冶金,一家属于生物科技。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机械冶金行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收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表2—16 西安地区部分上市公司壳资源状况

img116

三是资本市场交易品种少、规模小。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对股权融资的极度偏好,特别是在西部地区。西安地区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目前除股权融资外,债券是主要的市场交易品种,但债券的交易目前也仅集中于国债,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有限。企业债券的发行,由于国家要求的门槛较高,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投资基金虽经几年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四是西安地区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仅有一家。创业板是给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股票市场,其目的主要是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西安地区高校云集,拥有庞大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初具规模,然而仅有一家登陆创业板市场,这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极不匹配。

4.投资基金、信托等其他市场状况

今年以来,面对3G大规模商用的机遇,西安高新区设立通信产业发展与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在10亿—20亿元,并保证基金规模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基金重点投向TD-SCDMA和4G研发项目。

此外,由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陕西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及其他民营资本发起创立的西安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募集11亿元,重点投资于民用航天工业、新能源、清洁技术及相关行业,其中60%的资金选择在陕西省内投资。

由陕西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基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及西安神光宇极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的陕西航天红土创业投资基金,其总规模1亿元,重点投资于民用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医药、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等领域,其中70%资金在陕西省内投资。

这几只基金的设立,将有力支持陕西和西安的通信产业、航天高科技民用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信托市场上,以西安信托为代表的信托业近年也发展迅速,西安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于1986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1999年12月公司增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西安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重新登记申请,公司获准单独保留。2008年2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换领新的金融许可证,同时更名为“西安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3.6亿元。目前,西安信托已经完成了股东增资,注册资本由3.6亿元增至5.1亿元,办公地也迁入高新区。而2009年是西安信托发展最快的一年,目前公司信托资产规模已超过400亿元,是2008年底的7倍之多,大大突破了公司发展在资产规模上的瓶颈。

(三)西安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1.西安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数总体居中

根据李扬等人(2007)的研究,在中国2006年地区(90个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排名中,西安综合排名第48位,综合指数为0.448。综合指数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数,其中,西安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方面指数为0.464,西安经济运行质量方面指数0.391,西安地区金融发展方面指数为0.549,西安金融信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建设方面指数为0.390。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杭州,综合指数为0.867,四个方面指数分别为0.875、0.779、0.924、0.889,都远高于西安。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指数排名中,前五名依次为杭州、温州、上海、宁波、台州,浙江占据了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排名前五名中的4个,前十名中则有6个浙江城市入选。

在李扬等人(2009)的研究中,在中国2008年地区(100个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排名中,西安综合排名仍然列第48位,综合指数为0.505,综合指数有所提高。其中,西安经济基础方面指数为0.365,有所下降;西安地区金融发展方面指数为0.521,有所降低,西安政府治理方面指数0.618,有所提高,西安制度与诚信文化方面指数为0.514,有所提高;综合指数最高的仍然是杭州,综合指数为0.927,四个方面指数分别为0.759、1.000、1.000、0.948,都远高于西安。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指数排名中,前五名依次为杭州、上海、深圳、宁波、温州,浙江占据了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排名前五名中的3个,相比于2006年有所减少,前十名中总计有4个浙江城市入选。

2.西安地区金融发展方面指数相对较好

在李扬等人(2007)的研究中,西安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方面指数为0.464,排名57位,分项指标包括政府对资源的掌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政府规模和效率、政府诚信,分别为0.477、0.482、0.514、0.366。西安经济运行质量方面指数0.391,排名第65位,其中投资效率指标为0.516、收入分配指标为0.305、私人部门发展为0.378。西安地区金融发展方面指数为0.549,排名第29位,其中金融深化0.635、金融竞争0.648、金融部门独立性0.495、金融市场发育0.419。西安金融信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建设方面指数为0.390,排名第52位,其中,市场中介组织发育0.442、诚信文化建设0.291、法制环境0.340、社会保障0.679。不过,在李扬(2009)的研究报告中,并未提供上述指标的排名情况。

3.西安地区经济运行质量方面指数相对较差

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四个方面指数中,西安地区金融发展方面指数为0.549排名第29位,比较靠前,而经济运行质量方面指数较低,该指数2006年为0.391,而2008年为0.365,排名比较靠后,其中,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2008年经济基础的评价得分均在0.900以上。在2008年九大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海西、武汉城市圈、长株潭、环渤海、郑汴、成渝、关中)经济基础得分排名中,关中经济区为0.275分,排在成渝经济区(得分0.279)之后,位列最后,并且只有成渝和关中经济区得分低于0.300分。

4.地区中介组织发展水平欠佳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中介组织,诸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在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薄弱会使金融运行出现漏洞,发生问题也不容易解决(李扬,2009),与金融运行相关的社会中介服务的缺失不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周小川,2005)。

2008年深圳是金融中介组织最为发达的城市,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密度均高居全国之首。其每万人注册的律师人数为21.020人(第二名北京为9.671人),律师事务所个数为1.231个(第二名北京为6.926人),会计事务所个数为1.024个(第二名太原为0.359人),均以惊人的优势高于其他地区。

总体而言,北京、珠海、厦门、上海等城市的金融中介组织比较发达。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珠三角经济地区中介组织发展水平更是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深圳、珠海等城市在此方面拥有内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由表2—17数据可见,关中经济区地区中介组织发展水平在九个经济区中排在后面,特别是会计事务所个数、注册会计师数、地区担保机构数量均排在最后一位。

表2—17 地区中介组织发展水平(2008年)

img117

(四)西安金融发展与成都、重庆的比较分析

西部地区成都、重庆、西安等大城市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争夺战也日益升温,这也成为各地“十二五”规划中考虑的重点。在此,我们把这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对我们把握西安的金融发展的紧迫感是极为必要的。

1.成都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成都金融业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2009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8%,其中企业存款5372亿元,增长60.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869亿元,增长41.7%。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663亿元,增长52.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499亿元,增长53.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258亿元。

全年推荐5家公司上市,融资33.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倍。年末有证券营业部90个,比上年末增加12个;证券从业人员3406人,增长36.8%;证券投资者186万人,增加11万人。

年末有保险公司46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全年保费收入2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财产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5.5亿元,增长28.9%;人身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62.1亿元,增长21.5%。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50.9亿元,增长7.4%。其中,财产类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31.2亿元,增长15.3%;人身类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19.8亿元,下降3.1%。

成都在逐步巩固“西南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西部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在西部地区大城市中,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1月7日,成都市在其发布的《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的调查报告上,就鲜明地提出“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也由此加快了发展金融业的步伐。2009年4月,成都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多项罕见的优惠措施,吸引全球金融机构来此安家落户,以尽快实现其“西部金融中心”的梦想。2010年2月,按照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正式出台。《规划》明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到2012年,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把成都建设成西部金融机构中心、西部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西部金融服务中心。省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总部进入聚集区,支持银行设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计划在2012年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7%,新增上市公司20家。

2.重庆

2009年,重庆经济在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刺激下,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逆势而上。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9%,上升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16元,比上年增长14.1%。

目前,重庆市的金融业GDP已经超过全市GDP的5%的比重(目前国内各省市的金融业基本都只占当地GDP的3%~4%,),超过5%这一比例,就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地方上的支柱产业。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年金融业增加值3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

近十年来,重庆市的各类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12月10日花旗银行正式进驻重庆,重庆市银行数量已达40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增至8家。同时,全市中资银行市级分行23家,租赁公司2家,担保公司126家,小额贷款公司71家,村镇银行1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084.82亿元,比年初增长3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08.68亿元,增长23.1%。本外币贷款余额8856.56亿元,增长41.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475.29亿元,增长48.9%。全市证券经营机构82家,其中证券公司总部1家。境内上市公司31家,总股本153.01亿股,比上年增长16.7%;股票总市值1900.07亿元,增长2.12倍。境内上市公司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7.56亿元,增长37.9%。全市营业性保险分公司33家,保险法人机构3家,保险区域总部8家,保险从业人员7.48万人,比上年增长28.3%。保费总收入244.70亿元,增长22.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06亿元,增长24.6%;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6.05亿元,增长15.9%;寿险保费收入181.60亿元,增长21.9%。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5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财产险赔付28.88亿元,增长27.8%;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赔付7.27亿元,增长23.0%;寿险给付20.48亿元,增长19.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过去10年重庆市的银行贷款增速大致为19%,远高于我国银行业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而在国家刺激经济复苏的各项政策调控下,2009年重庆市的银行业贷款增长率达到46%,名列全国前茅。同时,重庆市的不良资产率不断下降,在2000年以前,重庆的银行业不良资产率高达30%,现在降至1.3%,在全国31个省市中,重庆名列前茅。目前,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不良资产率最低的地方,这也说明重庆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五)结论

从总体上讲,西安市“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以坚实的步伐步入快车道。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已达2719.10亿元,增长14.5%,创十五年来的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为金融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经济空间;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环境的明显改善,西安市近几年来新进入的金融机构有了明显加快的势头,金融组织的结构有了显著改善,除原有的银行、保险、信托和券商等机构保持增长之外,风险投资基金和大型产业基金也有了快速成长,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接近800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6位,金融存量和吸纳金融要素的能力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同时,西安市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法制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信用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所有这一切,为西安市金融业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横向比较,西安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偏低依然是影响区域金融成长的主要矛盾;二是金融组织结构单一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型金融机构相对发达地区发育缓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三是区域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产品单一,与区内融资需求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四是区内高素质、高成长性的企业为数不多,城镇居民和农村的金融服务还十分落后,金融市场过渡依赖国有部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五是区域资本市场发育出现萎缩,已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再融资能力普遍降低,退市风险加大,潜在上市公司的资源培育缺乏中长期安排;六是以成都、重庆、郑州为代表的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压力,发展机遇有稍纵即逝的危机。

三、“十二五”期间西安金融业发展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加强监管和去杠杆化已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要方向。这场变革,无疑为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区域发展的新突破,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对西安近几年来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西安金融业突破式发展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务院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出台,勾勒出了大西安发展的宏伟蓝图,以大西安为中心的新的区域经济板块的出现,必然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产业成长与金融成长的内生机制必然促进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2)今年恰逢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国家将在总结西部大开发前十年经验和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未来十年的政策规划,进一步提升西部大开发的质量和层次。其中,规划的发展重点有可能从产业布局层面逐步转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层面,这无疑会给西安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西安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4%,经济发展已稳定步入快车道,西安吸纳金融要素的能力已明显增强。近几年西安地区新增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规模成长的情况反映了这一趋势。这说明,西安已初步形成了西部地区的金融洼地效应。

(4)浐灞金融商务区经过几年的策划和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成熟,金融商务区的发展模式、思路和内涵已比较清晰和务实,金融商务区的概念品牌已开始为社会所认同,以金融后台服务、金融衍生品交易、金融产品创新设计为重点的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的全面起步,将有力支撑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5)“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将更加紧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必然要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提供必需的金融服务。因此,中国必然要根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趋势,进一步推动金融深化,这将带动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

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西安金融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面临的挑战,才能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

四、西安市“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系统的发展规划原则

一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区内一系列有利于金融发展的潜在条件,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培育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系统性的中长期规划,才能坚定不移地把握西安市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2.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发展原则

作为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依靠内生金融成长模式是无法取得突破式发展的,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力气培育金融发展的内生条件,培育金融发展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竞争力和主导作用,进行概念创新、规划创新和政策环境创新,形成金融发展竞争的优势,形成以内生发展为基础、以介入发展模式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

3.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

西安地区的金融发展不可能也没有条件走沿海发达城市的金融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西安的实际出发,在现有国有金融机构为主导的基础上,以专业化、小型化、创新型的金融发展为特色,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金融发展模式。所谓专业化是指依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创建资源开发型的专业金融结构;小型化就是依据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众多的现实,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组建一批小型化的金融机构;创新型就是基于西部金融不发达、空白点多的现实,创建多类型金融结构和多元化金融工具。

(二)总体思路

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理论探索为基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系统性的政策创新为引导,紧紧抓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不动摇;以介入式的金融发展模式为主导,走专业化、小型化、创新型的金融发展道路;加快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搭建产业发展基金、构建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努力建设农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手段,以加强金融安全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各种功能,不断提升我市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发展目标

第一,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把西安建设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指为某一特定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城市或地区,是金融机构聚集地和资金集散地,一般同时也是该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已经初步具备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业不发达,加之国内各大城市间对于金融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为此西安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进行基础准备工作,力争在2020年以前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金融中心,2020年以后进一步扩大金融中心的服务范围,逐步实现西安作为亚欧经济带上重要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性银团贷款中心。发挥西安的区域优势,完善覆盖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使西安成为辐射全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性银团贷款中心。

二是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适应银行贷款票据化的新趋势,鼓励发展票据融资业务,不断丰富票据市场产品种类,完善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使西安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票据业务中心。

三是区域性资金结算中心。依托西安金融科技先进、经济信息汇聚的优势,完善票据交换系统和电子支付系统,创新支付结算工具,探索整合区域性金融服务系统及数据资源,把西安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性资金结算中心。

四是区域性资本市场业务中心。充分利用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非上市高科技企业股权流通转让。在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现货市场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商品期货交易所、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把西安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本市场业务中心。

五是区域性保险业务中心。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保险机构,鼓励保险业务品种创新,大力推进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增强集聚效应,使西安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区域性保险业务中心。

六是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整合提升资源,加快发展壮大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把西安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权交易中心。

七是区域性金融教育科研中心。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的研究力量和西安教育产业优势,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制定奖励及优惠政策,鼓励开展金融研究和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探索设立西安金融研究机构,把西安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教育科研中心。

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可分别由西安高新区和浐灞商务区承担,由于西安高新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因此,高新区可作为金融机构总部和金融交易中心来建设;浐灞商务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要建设金融结构总部无疑有许多不利因素,但浐灞商务区环境优美,商务成本低,因此,可作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教育培训中心来建设。

第二,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吸引三家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力争每年有一、两家公司上主板市场,两家以上的公司进入创业板市场;在现有的航空产业基金基础上,力争再搭建新能源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力争西安市商业银行进入上市公司行列;力争成立三家以上的村镇银行及一定数量的互助合作基金;加强引导,力争培育出本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力争培育出一、两家有定价权和话语权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提升和组建西安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煤炭、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第三,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使西安市的金融发展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前三强之列,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2%左右。

(四)发展重点

一是积极推动西安市商业银行的上市工作,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取得西部地区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在主板上市的资格。通过上市,一方面壮大西安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实力,将其打造成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提升西安地区金融发展的品牌效应。

二是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中,力争提出西部金融深化开放的发展战略,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机构,为西部深化对外开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

三是积极筹划组建以村镇银行、互助合作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为主体的新型金融机构,完善贷款担保和再担保及信用联盟体系。

四是加大上市公司的培育力度及上市工作的筹划和指导,力争西安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有较大的突破,使西安市在资本市场中的份额达到与其经济规模和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比例。做大做强本地区的证券经营机构,鼓励和支持现有的证券公司抓住开展综合治理的机遇,扩大资本规模,引入高素质人才,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实力。培育、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五是围绕西安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积极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

六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基金,努力促进民间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

七是把完善和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坚持不懈地予以推进,积极探索“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以政策性金融为种子,以商业性金融服务为主体、以民间金融为辅翼、以信用联盟和担保体系为保障”的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完善融资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银行积极创新,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尤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构建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对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担保。设立和引进风险投资公司,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等投资者积极参与风险投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经营业绩优、技术创新能力强和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合法化。积极探索保险参与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和途径。

八是积极培育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的组织体系,改善西安地区金融服务中介水平,降低金融交易费用。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大力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代理、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培育知名品牌,为金融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研究制定金融中介服务行业规则和从业人员职业规范,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实现金融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整合相关资源,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西安地区的产权交易所的市场服务功能,使之从单纯以企业产权交易为主营业务,向没有所有制区别和地域限制的企业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综合产权市场功能转变,成为立足西安、辐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

九是加快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在较短的时间把该区建设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煤炭、石油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租赁服务中心,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金融产品设计研发中心,银行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金融培训中心和现代化货币发行库。同时,加强高新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基地和区域金融交易中心的建设,支持金融机构拓展网络金融服务,力争使西安成为区域性、全国性乃至跨国结算中心,逐步提高金融国际化服务水平。

十是加大西安地区信用评级和信用制度建设,努力营造和优化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落实全市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的职责分工,协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管理工作,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化系统的覆盖率。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公开、使用和保护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信用自律机制。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强化失信惩戒制度,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处罚违规失信行为。

五、西安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政策配套措施

(一)加强西安地区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发挥政府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树立金融产业观,把加快金融业发展作为西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大战略予以推进。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成立市政府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决策西安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金融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一批金融专家和有关人员作为咨询委员会成员,为西安金融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立市政府与金融界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金融信息交流。健全市政府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的联系协调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共同促进西安金融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扩大西安金融业的影响力。

推进政府公共信息透明化,引导金融进一步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定期召开西安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及时公布西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信息,加强地方产业政策与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

(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构建区域性的金融市场

加强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建立区域间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制定金融合作战略规划,积极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深入合作。促进金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协会的交流,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研究探讨和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金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提升西安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参股西安市属金融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优势,实现市属金融机构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的金融合作,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相互间的支持配合力度,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各省区建立金融学会、金融监管部门、中心城市政府间的联系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和跨区经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相互持股、业务合作、人才交流。同时,加深与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大对西安金融业宣传和金融机构推介的力度,扩大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国际知名度。

(三)构筑金融政策体系,吸引金融机构进驻

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构筑具有西安特色的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加大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加大推动金融创新等工作的力度。

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引导聚集发展。全面落实金融机构进驻奖励、办公用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并为金融机构办理奖励和补贴提供各种便利。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浐灞金融商务区聚集发展。

吸引金融人才来西安创业发展。着力完善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住房支出给予补贴,并在科研经费、出国赴港澳、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照顾。对为西安金融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加快西部金融深化和开放的步伐,主要在引进外资金融结构、扩展融资工具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中央政策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