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 Pragh命名法

一、Van Pragh命名法

1975年Van Pragh提出了3段字母符号法,即以拉丁字母表示心房、心室、大动脉段位置关系,较好地表述了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畸形,并至今仍被心脏外科界普通采用。具体内容为(图2-27):

1.心房段S

(situs solitus)——心房正位:右心房在右,左心房在左。

Ⅰ(situs inversus)——心房反位:右心房在左侧,左心房在右侧。

A(situs ambiguous)——心房不定位:左、右心房关系不肯定。

2.心室段

D(D-loop)——心室右襻,即心室正位,右心室在右侧,左心室在左侧。

L(L-loop)——心室左襻,即心室反位,左心室在右侧,右心室在左侧。

图2-27 Van Pragh命名法 RA.右心房;LA.左心房;RV.右心室;LV.左心室;A.升主动脉;P.肺动脉

3.动脉干瓣段

S(situs solitus)——正位,即主动脉瓣在肺动脉瓣的右后下方。

L(L-transposition)——左转位,主动脉瓣在肺动脉瓣的左侧。

D(D-transposition)——右转位,主动脉瓣在肺动脉瓣的右位。

I——反位,即主动脉在肺动脉的左后方。

A——前位,即主动脉在肺动脉正前位。

P——后位,即主动脉在肺动脉正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