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伤口感染

三、伤口感染

(一)伤口管理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心外术后切口,应术后24h更换1次。敷料有渗液、渗血时随时更换。

2.术后24~48h,病人已拔除气管插管和引流管后,伤口无渗血、渗液和开线时可去除敷料,暴露伤口,每日用乙醇或碘仿液擦1次,有利于伤口干燥和愈合。长时间敷料覆盖,尤其是夏季,反而因汗液、伤口透气不良而产生感染和炎症。

3.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引流管留置时,要覆盖洁净干燥敷料,特别注意污染敷料与心脏手术切口敷料分开覆盖,先处理心脏切口后处理污染切口,每24h更换1次。

4.可鼓励患者术后5~6d起早期沐浴,清洁皮肤,沐浴后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有利于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5.伤口感染时,应对分泌物进行培养,指导抗生素用药;及时清创和充分引流,局部抗感染药应用,伤口感染局部处理相对于全身性抗生素应用来说更重要。

(二)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心外术后伤口愈合,除手术因素外通常与下列因素相关:

1.年龄 65周岁以上病人可因皮肤脱水及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影响伤口愈合。

2.营养状态 长期严重心脏病通常使病人对热量及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营养不良降低病人伤口愈合和抗感染能力。

3.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及感染发生率是其他患者的2倍,围术期血糖水平调整对于伤口愈合很重要。

4.激素用药史 激素可抑制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移行,从而降低切口防御性炎症反应功能,抑制组织合成,延缓切口愈合。

5.肥胖 切口部位因肥胖可导致组织相对供血量不足,限制氧及营养物质的输送,影响伤口愈合。

(三)胸骨感染

1.术后胸骨感染发生率0.8%~2%,除与上述因素有关外,手术止血不彻底、胸骨固定不牢靠、多次开胸手术、体外循环转机时间长、两侧乳内动脉冠脉旁路移植、伤口管理不当、心功能低下等均为感染的相关原因。

2.胸骨感染多在术后3~60d内发生,有时早期不易明确诊断,下列征象出现,要警惕胸骨感染的可能:①胸痛、胸骨前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和触痛;②不明原因之高热,伴白细胞计数增高;③胸骨松动,伴刺激性咳嗽;④伤口有炎性分泌物渗出和裂开。

3.伤口分泌物培养或针吸病理检查、X线片有助于胸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4.胸部切口出现炎性窦道,常揭示慢性骨髓炎的存在。结合抗生素全身用药可以治愈。伴胸骨松动时,早期辅助胸带固定。严重感染,胸骨哆开,胸骨后或伤口深部脓性分泌物,X线示胸骨后脓肿,应早期积极手术清创,去除坏死组织,除去钢丝,重新固定胸骨;必要时在清理伤口死腔、窦道后利用周围健康、血供丰富的组织进行组织瓣转移,填充死腔,并做好创口引流;抗生素治疗应持续4~6周;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