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凝治疗

四、抗凝治疗

(一)常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1.肝素 药用肝素由猪肠黏膜及牛肺组织提取制备,常规未组分肝素(UFH)为第1代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为第2代肝素,合成的肝素戊糖(HPS)为第3代肝素。它们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等类似。

(1)肝素是通过结合抗凝血酶Ⅲ(ATⅢ),使其与凝血因子Ⅻ,Ⅹ,Ⅸ,Ⅺ及凝血酶结合率增加,导致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失活,达到抑制凝血的效果。因此,体内抗凝血酶Ⅲ的缺失将使肝素药效明显下降。此外,肝素还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而减少;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肝素有强负电荷,防止血管内皮受高胆固醇血症损伤,防止血栓形成;肝素还能激活脂蛋白脂酶,使血脂减低,高密度脂蛋白增高,从而降低血黏度;肝素还能抑制补体的激活等。

(2)肝素包装剂量通常为每支安瓿10 000U。

(3)给药途径为静脉,在成人亦可皮下给药。

(4)用法:①持续静脉滴注1~5U/(kg·min);②间断静脉注射成人为5 000U或0.5mg/kg,儿童为50U/kg,每4~6h1次;③成人皮下注射全剂量为每12h10 000U;④要参照PT和ACT结果调整用量,要注意剂量个体化;⑤要注意纠正酸中毒;⑥一般使用不宜超过7~10d,长期使用改口服抗凝药。

(5)肝素药效可以鱼精蛋白按每100U肝素1mg鱼精蛋白比例进行中和,一般肝素剂量以末次给药量估算。

(6)肝素经肝脏代谢,肾脏排出,每千克体重100U肝素用量的体内半衰期为56min。

(7)不良反应:常见为出血,轻者黏膜出血,重者可胃肠道、胸腔内,甚至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出现后应立即停用肝素,应用鱼精蛋白中和,剂量按末次肝素量计。急性肝素过敏见于应用肝素5~10min内突发寒战、发热、心动过速、恶心、血压下降、哮喘、荨麻疹和呼吸窘迫,应立即停肝素,并予以抗过敏治疗。其他还可致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骨质疏松、嗜酸粒细胞增多、高钾血症、低醛固酮血症等。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肝素应用引起血小板膜抗体IgG生成或补体C3激活,血小板破坏。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下降和出血。体外循环的血液稀释及血小板损伤,在合并产生肝素性血小板减少症时,会导致大出血的严重后果。监测术中、术后血小板水平很重要;血小板体外凝集试验有助于诊断确立。治疗应立即停止一切含肝素溶液的输注,包括Swan-Ganz导管、动脉压有创监测导管等;血小板计数<(3~6)× 109/L时,给予新鲜血小板;酌情予以适量激素;补充血容量。

2.华法林

(1)通过抑制和干扰维生素K,使肝脏内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Ⅸ,Ⅶ,Ⅹ,Ⅱ)的合成下降,达到抗凝作用。

(2)口服吸收,但不完全;血液中华法林的99%与白蛋白结合,1%游离于血液中产生抗凝效应。于肝中被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由尿和粪便排出。用药后20~30h显效,停药后抗凝作用可持续4~5d。可通过胎盘,有致畸作用。

(3)血液内治疗量药物代谢每日15%~50%。

(4)华法林服用后达到治疗浓度时间需36~48h。

(5)华法林用药后,PT时间初期(需要3~6d时间)因为受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不同半衰期影响而有较大变化,不能正确反映华法林治疗状态,先前数日PT反映Ⅶ减低,用药1周Ⅱ,Ⅸ,Ⅹ水平才减低。PT较好反映Ⅱ,Ⅶ,Ⅹ减少,对Ⅸ减少欠敏感。

(6)用法:华法林片剂为每片3mg,5mg,每日服量为3~6 mg,根据PT,INR值进行调整。

3.阿司匹林

(1)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释放,降低血小板凝集能力;抑制环氧化酶,使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和前列腺素E2障碍,产生抗凝效应。

(2)通常每日用量0.15~0.3g,在用餐时或用餐后早期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3)胃肠道刺激或消化道溃疡史者不宜应用。

4.ximelagatran 美拉加群(Melagatran)是人α凝血酶竞争性抑制药,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又能抑制凝血酶的产生。ximelagatran是美拉加群的前体,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药(DTI),口服给药快速吸收并转化成为活性形式美拉加群。优点:①治疗有效浓度范围相对宽。②药代动力学可预测。③代谢不依赖P450系统,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食物影响药效轻。④可固定剂量给药,不需要调整剂量,不需要抗凝检测。⑤起效迅速,作用消失快。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缺点:需要密切注意肝功能。该药有一定应用前景,能否完全取代华法林目前尚无定论。

(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抗凝

1.抗凝治疗自术后第2天开始,病人仍不能进食时,经胃管给华法林或静脉应用肝素(50~100U/kg,4~6h1次),开始进食后以华法林口服。

2.抗凝效果以凝血酶原时间(PT)为指标,通常维持正常值的1.5~2.0倍。目前凝血功能状态应以国际统一的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为指标。

INR=(病人PT值/正常对照PT均值)ISI

ISI为进行PT检测所用组织凝血活酶产品的国际敏感度指数,用来校正因不同试剂和实验条件造成的PT值差异,使凝血状态检测结果标准化,具有统一可比性。

3.机械瓣置换术后应终生抗凝,我国一般要求INR控制在1.8~2.0(单纯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或2.0~2.5(多瓣膜置换)。目前主张在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的前提下进行较低强度抗凝。临床较多应用的双叶机械瓣,对于单瓣膜置换,无房颤、无左房血栓和既往血栓栓塞史病人,可减少抗凝药服量,维持INR1.5~2.0,以降低抗凝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4.生物瓣和二尖瓣成形术后者,抗凝时间通常为3个月,INR维持2.0左右,但左房明显扩大、左房血栓、既往血栓栓塞史病人,抗凝时间应延长至6个月为止为宜,房颤存在病人应终生抗凝。

5.华法林用量依照PT和INR结果酌情加减,早期波动较大,但调整量不宜过大,以每次改变1~1.5mg为宜。

6.服用抗凝药后的7~10d,每日检查PT;之后PT可每周检查2~3次;1~2周后改每周1次,持续2~3周;病人凝血水平稳定,则维持每1~2个月检查1次。

7.华法林服用后,INR>8,PT>正常值的2.5~3倍,除减少用药剂量外,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降低PT值,除明显出血征象外不要轻易使用维生素K治疗。

8.个别病人华法林用量过高(≤9mg/d)而PT值仍低于正常值的1.5倍,或华法林的用量很低(<1.5mg/d)便有尿内红细胞出现,则可以维持低剂量华法林(1~1.5mg/d),辅用阿司匹林0.15~0.3g/d或双嘧达莫75~100mg,4/d。

9.机械瓣置换术后有反复出血征象,调整抗凝用药仍不能控制的病人,应考虑再次手术更换生物瓣膜。

10.抗凝用药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在术前1~2d停用华法林,监测PT结果,争取在PT正常值左右时手术,术后当晚恢复抗凝治疗。

(三)瓣膜修复

多数学者主张,人工瓣环修复术后应该予以抗凝。抗凝药物首选华法林,持续时间一般3个月。但术后存在房颤的病人,抗凝时间应延长,目前主张终生抗凝。抗凝期间同样监测INR,控制在1.5左右较低水平,不宜过高,以防出血等并发症。

(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

1.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抗凝以抗血小板凝集功能为主,目的为改善静脉桥的通畅率,通常维持术后1年左右。

2.抗凝治疗自术前开始,即术前24h给予双嘧达莫75~100mg,4/d,口服,术后病人体温恢复,无出血征象时,争取在术后6~7h内先以阿司匹林0.1~0.3g自胃管注入,进食后以0.3g/d口服维持。

3.施行冠脉内膜剥脱术病人,术后早期应辅用小剂量华法林。

4.阿司匹林应用可使术后再栓塞率下降20%~30%。

5.静脉桥的远期通畅率,除抗凝治疗外,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因素。应告诫病人戒烟,控制高脂饮食、肥胖和高血压、高血糖,出院后每3~6个月复查血脂水平、动脉血压,给予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