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急性排异

二、急性排异

排异反应:头30d内由排异引起的死亡主要是超急性排斥和急性排异。急性细胞介导的排异反应是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可造成术后第1年内20%的死亡,其在术后1个月内达到危险高峰,此后迅速下降。头1个月内大约有40%的病人会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急性排异反应。对于受体而言,女性以及年轻的成年病人,女性供体,OKT3的术前诱导治疗以及术前CMV的血清抗体阳性都是急性排异发生的危险因素,供、受体之间PRA>10%及HLA-DR点的不匹配也是急性排异的危险因素。移植手术之前,应详细了解受体的病史及生活史,对女性病人要了解其分娩史,术前准备时仔细检查受体的各项免疫、生化及病原指标,对供体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手术有关的资料,确保手术期的顺利。减少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除详细的术前准备外,正确有效的免疫药物治疗及监测极为重要。本组采用环孢素+泼尼松+霉酚酸酯三联方案进行。环孢素4~6mg/(kg·d),分2次服用,按TDX法监测血清CsA浓度调节CsA用量,当CsA浓度>400ng/ml时,观察到围术期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减低CsA口服剂量,同时控制其血药浓度在300~350ng/ml,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低,围术期的急性排异反应未见明显增加。近来的研究普遍认为,在实质性器官移植中C2在反映CsA血药浓度曲线面积(AUC)方面比C0有更好的相关性,能够更好反映CsA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情况,指导CsA剂量的调整。在心脏移植病人中使用C2指导CsA剂量的调整比起使用C0来,可以减少所用CsA的剂量,这样就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但是同时并不会增加急性排异的发生率。但C2在术后早期受饮食、抗真菌药物、机体组织的吸收影响较大,检测数值不够稳定。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心内膜活检是较确切的指标,但它是有创检查,费用高,存在合并症,亦会出现假阴性率,故不能反复使用。无创可靠的监测方法是研究的方向。本组在10例的患者中采用了心肌内心电图(IMEG)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发生。排异反应发生时,会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改变,表现为代表心室肌除极信号的QRS波电压值改变。当测到心肌内心电图R波波幅连续2d下降>10%,为阳性指标。在本组病例中,有4例出现急性排异反应,3例心内膜活检证实,2例IMEG均阳性表现,予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2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2例合并其他疾病死亡。IMEG在免疫排异反应的无创监测中有前景,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