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一座小岛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澎湖。有一天,学校的老师请每个同学准备雕刻刀和肥皂,因为美劳课要学雕刻。
肥皂,家里有;雕刻刀,我没有。跟妈妈说,想买一把雕刻刀。妈妈问:“要雕刻刀做什么?”我说:“老师交代的,上课用得到。”妈妈沉默了一下,问:“雕刻刀一把多少钱?”我说我不知道。妈妈想带我去买,一时无法抽身,便从口袋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极不舍地把它递给我,要我自己去买,还千叮万嘱要带好,而且找回的零钱必须还给她。
我紧紧握着那张一百元走出门去,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走到马公镇的大街上。我永远忘不了那个要去买雕刻刀的下午,我一路紧紧握着钱,生怕弄掉,握得那张纸钞都湿了。
到了书店,问店员有没有雕刻刀。店员说:“有,你要哪一种?”她从柜子里取出好几组让我挑。我看了看,心里好想买那组刀锋犀利而且还有红色木头做刀柄的,但实际上买下的是比较粗糙的另一组雕刻刀。
回到家里,把找回的钱都交给妈妈。我将雕刻刀连同肥皂一起收好,准备带到学校去。
几天后上美劳课,老师教我们怎么雕刻。他详细地说明每一把雕刻刀的用法,并且做了示范,然后让同学自己练习。我雕了一条小船,由于是第一次雕刻,船的模样很拙。削下来的肥皂屑没扔掉,我将它通通包好,带回家去给妈妈用来洗衣服。下课之前,老师说:“雕刻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同学回到家后也可以自己做。”
雕刻的确很有趣,往后有一阵子,我真的都在家自己雕。我拿了一块块的肥皂,雕着心中想要的形状,技术越来越好。我雕了桌子,雕了椅子,雕了童话中的小屋。我雕了鸟,雕了鱼,雕了心爱的狗狗。我还雕了一座小岛,那是我一向眷恋的澎湖,我的风岛。
我瞧着那座用肥皂块雕成的小小的岛,想象着岛上布满着风,海水在岛的四周不停地涌动。我知道哪里是观音亭,哪里是顺承门。我知道哪里是遍长着木麻黄的林投公园,哪里是海水灌注岩穴、激起水气的风柜洞。我细细地看,细细地想,修饰后又修饰,玩了好久,一直乐此不疲。
妈妈却抱怨肥皂消耗得太多。妈妈说:“你这么爱玩雕刻,难道都不背书写字了?要是爸爸休假回来,知道你这么玩法,岂不是要大发雷霆?”妈妈说的没错,在西屿当警察的爸爸个性严肃,我不能不有所警惕。为了湮灭“证据”,我只好把雕好的作品全都交给妈妈处理,以免爸爸生气。
不到几天工夫,那些狗啊鸟的,都在洗衣盆里被妈妈搓掉了,就连我最满意的那座小岛,最后也变成一堆泡沫,消失于无形之中。我收起雕刻刀,为了背书写字,不再去碰。
不久,我们家搬到台湾本岛。许多年以后,就像远离的童年,澎湖成了一个我一直想回去却又回不去的地方。我默默地惦记着它,怀想着它,像是有什么东西梗塞在胸膛。于是海水潮来又潮去,一波接着一波,生出一堆堆的泡沫。泡沫底下,我那已经消失的小岛重新又浮了上来,模样依旧,完好如初。
我的雕刻刀已锈,我的笔可没钝。我一笔一笔地刻画着它,认真的神情仿佛又变回那个当初爱上雕刻的小男孩。
我知道,我仍在雕刻我的风岛……
(选自《风岛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