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本草》简介
《餐桌上的本草》这本书是由沈钦荣,毛小明 主编创作的,《餐桌上的本草》共有99章节
1
内容提要
民以食为天。提到养生食疗,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自然备受关注,而它们与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中华本草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用本草防治疾病广受欢迎,本草食疗已走进寻常...
2
编写说明
现代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作了诸多考证,但至今仍未有定论。自1979年起,我国普遍采用16位进制的公制计量方法,本书涉及古代方剂中药物的计量换算参考如下。 1斤(...
3
前 言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古代医家很早就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在食物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4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编写说明 前 言 上 篇 本草基本知识 大自然的恩赐——中药的发现 (一) 无意识的发现与有意识的探索 (二) 个体经验与集体智慧 (三) 本...
5
上 篇 本草基本知识
...
6
大自然的恩赐——中药的发现
...
7
(一) 无意识的发现与有意识的探索
中药最初的发现与人类的觅食活动紧密相连。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某些植物和动物,后来在无意中逐渐发现一些植...
8
(二) 个体经验与集体智慧
无论是无意识的发现,还是有意识的探索,个体的经验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早期个体经验的积累,为中药的发现奠定了宝贵基础。后期,集体的努力,官方的介入,又使中药的发现具...
9
(三) 本土中药与洋药中用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则源于外国...
10
(四) 药食同源
从中药与食物的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药食同源”的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都可以防病治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
11
(五) 中药命名趣谈
中药的命名大多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根据药物的形态、气味、颜色、药用部分、功用、产地、采收季节诸方面的特征,单独或综合起来命名的。以形态命名的,如牛膝,就是因其茎...
12
中药养生治病之理
西药重视化学成分和靶向作用,中药则重视性味和归经。 中药的药性是根据临床实际作用经过反复验证归纳而来的,是对药物多种功效的高度概括。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和...
13
(一) 四气别寒热
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温、热属于阳的性质,温的程度次于热;寒、凉属于阴的性质,凉的程度次于寒。凡能治疗寒凉证的药物则认为具有温热的性质;凡能治疗温热证...
14
(二) 五味治百病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具体如下。 1. 辛 辛能发散、行气或润养。比如解表...
15
(三) 中药的靶向理论——归经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用药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
16
方良还需药优
...
17
(一) 货真价实——道地药材
中医讲究药材的生产地,不同地域出产的相同品种药材,由于气候、土质等多因素的不同,其功效是不一样的,故中药有道地药材之说。道地药材之说源于唐代“药王”孙思邈(58...
18
(二) 锦上添花——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其目的主要在于:①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
19
1+1>2法则——中药的配伍
古代医家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20
(一) 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药物单用的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作用;全蝎、蜈蚣同用,...
21
(二)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健脾利水的茯苓配...
22
(三)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23
(四)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
24
(五) 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两...
25
(六)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
26
方剂是这样组成的
...
27
(一) 七方
七方,始见于《黄帝内经》,即指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1. 大方 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以治疗邪气强盛,或治下焦重病,需顿服的方剂,如治...
28
(二) 十剂
十剂的分类方法,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中记载为徐之才始创,至宋代《圣济总录》始名“十剂”。十剂,即指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涩剂、滑剂、燥剂、湿剂。...
29
因病因人而异的中药剂型
...
30
(一) 常见中药剂型
中药剂型传统的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经过技术改良的现代剂型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