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果实类

二、 果实类

八角茴香

【别名】 大茴香、五香八角、大料。

【来源】 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八角,以果实入药。秋季采收,晒干备用。以个大、色红、油多、香浓者为佳。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同属植物莽草的果实,形状与八角茴香非常相似,极易混淆。莽草果实有毒,不可误用。其主要区别点为:莽草果实较小,蓇葖一般长7 ~ 10毫米;其尖端呈向上弯曲之鸟喙状。果柄多垂直,常脱落,带树胶样气味,味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 温中理气,健胃止呕。用于呕吐,腹胀,腹痛,疝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3 ~ 6克。

【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成分药理】 果实含挥发油、脂肪油及蛋白质、树胶、树脂等。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茴香醚。八角茴香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并释放入外周血液,能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药治】

1. 炒八角茴香 温中行气。治腰重刺胀。八角茴香,炒,为末,食前酒服二钱(《仁斋直指方》)。

2. 二茴香 温中行气。治小肠气坠。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钱,乳香少许。水(煎)服取汗(《仁斋直指方》)。

3. 茴麻煎 温中行气通便。治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大麻子(炒,去壳)半两,八角茴香七个。上作末,生葱白三七个,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永类钤方》)。

【食养】

1. 八角焖狗肉 温中行气,补肾壮阳。可用于阳痿。取狗肉250克,煮烂,加入适量八角茴香、小茴香、桂皮、陈皮、草果、生姜、盐、酱油等调料同煮食。

2. 八角芝麻酥鸡 温中健脾。可用于便秘,皮肤缺乏光泽者。将经细盐搓过的母鸡装入一大盘内,将生姜末、八角茴香粉、葱、料酒、酱油抹于鸡身,上笼蒸八成熟,去掉已用过的姜丝等,将鸡压成饼状,周身涂满鸡蛋面糊,在肉面上撒芝麻,轻按。一升花生油下锅,旺火烧至八成热,将鸡慢慢送入油锅内,改用文火,将鸡炸成金黄时捞出。

3. 八角核桃仁粉 温中补肾,行气散结。可用于乳癖。取核桃一个砸开,取仁,配以八角茴香一枚捣碎,饭前共咀嚼烂如泥吞下,每日3次。乳癖轻者连用1个月可愈,重者即能减轻症状。

大 枣

【别名】 红枣、刺枣。

【来源】 本品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好的大枣皮色紫红,颗粒大而均匀,果形短壮圆整,皱纹少,痕迹浅;皮薄核小,肉质厚而细实。如果皱纹多,痕迹深,果形凹瘪,则肉质差,为未成熟鲜枣制成的干品。红枣的蒂端有穿孔或粘有咖啡色或深褐色的粉末,为虫蛀迹象,掰开红枣可看到肉核之间有虫屎。味甜,手感滑糯又不松泡,则说明质细紧实,枣身干,核小;甜味差、有酸涩味,手感松软粗糙,则质量就差;湿软而粘手,则说明枣身较潮,易于霉烂变质,不耐久贮。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内服,6 ~ 15克。

【禁忌】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慎用。

【成分药理】 大枣含大枣皂苷Ⅰ、大枣皂苷Ⅱ、大枣皂苷Ⅲ、酸枣仁皂苷B、光千金藤碱、葡萄糖、果糖、蔗糖、环磷腺苷、环磷鸟苷等。此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及磷、钙、铁等营养元素。具有抗肿瘤作用;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对IgE抗体的产生有特异性抑制作用;能增加体重、增强肌力。

【药治】

1. 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大枣十枚,甘草三两,小麦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金匮要略》)。

2. 益脾饼 温中健脾。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做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3. 葱白大枣汤 补中益气,养心安神。治虚劳烦闷不得眠。大枣二十枚,葱白七茎。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顿服(《备急千金要方》)。

【食养】

1. 红枣蜂蜜汁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用失眠、神疲乏力者。用鲜红枣1 000克,洗净去核取肉捣烂,加适量水用文火煎,过滤取汁,混入500克蜂蜜,于火上调匀取成枣膏,装瓶备用。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连续服完。

2. 红枣木耳汤 补虚养血。可用于血虚面色苍白、心慌心悸及贫血者。无病者食之,起到养血保健作用。红枣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适量。将红枣冲洗干净亦可,用清水浸泡约2小时后捞出,剔去枣核。黑木耳用清水泡发,择洗干净。把红枣、黑木耳放入汤盆内,加入适量清水、冰糖,上笼蒸约1小时即成。每日早、晚餐后各服1次。

3. 红枣菊花粥 健脾补血,清肝明目。可用于血虚面色苍白、视物模糊者。红枣50克、粳米100克、菊花15克,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调味食用。

佛 手

【别名】 佛手柑、九爪木、五指橘、福寿柑。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新鲜细嫩的幼果,表皮光泽,沟壑较浅且未硬化,口感较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酸,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用法用量】 内服,3 ~ 9克。

【成分药理】 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具有抗肿瘤和病毒的作用。佛手醇提取物中含有佛手柑内酯、柠檬油素、香叶木苷、橙皮苷、香豆素、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除具有止咳、化痰和平喘等功效外,还能提高受试动物抗应激作用和增强免疫调节作用。佛手的乙醇提取物,能扩张动物的冠状动脉,并对离体肠管运动有显著抑制作用。

【药治】

1. 佛手丸 疏肝理气止痛。治肝胃气痛,脚气,臌胀。鲜白葫芦五两(去子,蒸晒九次,另研极细如飞尘),鲜佛手五两(用银柴胡三钱煎汤拌炒,切片,蒸晒九次),鲜香橼五两(用川楝子三钱煎汤拌炒,去子蒸晒九次),地道人参一钱(另研极细如飞尘),大豆黄卷十两,炒黑枣仁五两,冬霜桑叶五两,真川贝母五两(去心),建神曲五两,建莲肉五两。将葫芦末加入人参末内和匀,再另取川贝、莲肉末四五两,渐渐添入葫芦、人参末中,随添随研,和至极匀候用;其香橼、建曲、豆卷、桑叶四味,及余多之川贝、莲肉,共为细末候用。先将佛手、枣仁两味煎汤收浓汁约一大面碗令满,为泛丸之用。泛时将众药起心子,泛至半即加泛人参等末,后再加众药泛上成丸,晒干收藏,宜以矿灰铺纸衬底,庶不霉坏;泛完药末后,再将糯米饮汤泛上,以免药末脱落,此丸每料干丸约有三十两。每服一钱,计共三百服左右。如肝气痛者,香附汤送下,胃气痛者,木香汤送下;脚气痛者,木瓜汤送下;膨胀病者,陈麦柴汤送下(《良方集腋》)。

2. 佛手露 行气止痛,和胃化痰。治胁肋疼痛,心烦易怒,胸闷不舒,嗳气泛恶,纳谷不香,消化不良等症。佛手120克,五加皮30克,木瓜、青皮各12克,栀子、陈皮各15克,良姜、砂仁、肉桂各9克,木香、公丁香各6克,当归18克,白酒20斤(5升),冰糖5斤(1.25千克)。上药为粗末,装入绢袋内,入酒浸,文火煮之,滤清入冰糖即成。每服约30克,每日3次。孕妇忌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食养】

1. 佛手粥 疏肝理气,健脾燥湿。可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胀呕吐,胃脘疼痛,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病症。佛手1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佛手洗净,切碎,加清水1 200毫升,煎取1 000毫升果汁,放瓦罐中备用;粳米淘洗干净,与冰糖一起放入佛手汁中,小火慢炖30分钟成粥即可。

2. 瓜络佛手猪肝汤 疏肝通络,解郁理气。可用于女性痛经。猪肝150克,丝瓜络20克,合欢花、山楂各10克,佛手、菊花、橘皮各6克,调味品适量。将猪肝洗净切片,余药加沸水浸泡1小时后去渣取汁,纳入猪肝片,食盐、味精、料酒少许,蒸熟,将猪肝取出加芝麻油少许调味服食,每日1剂。

3. 佛手生姜汁 和胃化痰,健脾行气。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久咳痰多等病症。新鲜佛手1枚,鲜生姜10克。将佛手洗净,切成薄片备用;鲜生姜去皮洗净,切成生姜片,与佛手片一同放入瓦罐中,加水300毫升,先以大火煮沸,再改文火续煎20分钟,滤出汁液,待温饮用。

4. 佛手茶 疏肝和胃。可用于肝郁气滞之口疮。佛手轧碎成粗末,每次10克,泡水代茶饮。具有之功效。

枸 杞 子

【别名】 杞子、苟起子、甜菜子。

【来源】 夏、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药用其干燥成熟果实。以宁夏中宁、中卫为道地。选购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挑选:望色泽,颜色很柔和,有光泽,肉质饱满;被染色的枸杞子肉质较差,无光泽,外表却很鲜亮诱人;看浮沉,宁夏枸杞子尖处大多有小白点,入水90%不下沉;闻气味,被硫黄熏蒸过的枸杞子,可闻到刺鼻的呛味;尝味道,宁夏枸杞子甘甜,但回味有一丝苦味;而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枸杞子甜而有些腻,白矾泡过则有白矾的苦味,硫黄熏蒸过的枸杞子,有酸、涩、苦感。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内服,6 ~ 12克。

【禁忌】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慎服。

【成分药理】 枸杞子中含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等多种维生素。尚分离出β—谷甾醇、亚油酸。具有抗脂肪肝、拟胆碱样作用。

【药治】

1. 枸杞丸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治肾虚精滑。枸杞子(冬采者佳)、黄精各等分。上为细末,相和捣成块,捏作饼子,干复捣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温酒送下(《普济方》)。

2. 枸杞丸 益肾补虚。治劳伤虚损。枸杞子三升,干地黄(切)一升,天冬(切)一升。上为细末,晒干,以绢罗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2次(《医心方》卷十三引《录验方》)。

3. 枸杞五味饮 补肾敛精。治疰夏病,症见每逢春夏之交,容易眩晕、身倦、脚软、体热食少、心烦自汗者。枸杞子、五味子共研细,滚水冲泡,代茶饮(《摄生众妙方》)。

4. 坎离丹 交通心肾。治心悸心烦、头晕失眠、健忘遗精、耳鸣耳聋、腰酸腿软等。枸杞子与玄参、甘草同用,名坎离丹(《重庆堂随笔》)。

【食养】

1. 三花枸杞茶 宽中理气,行气活血,补益肝肾。可用于伏案工作、精神紧张、情绪低落者。玫瑰花6克、三七花6克、玳玳花6克、枸杞子12克,开水冲饮2 ~ 3次,尤宜晚间服。

2. 杞菊枣泥盅 益气补肾,养肝明目。可用于体倦乏力、视物模糊者。红枣去皮核,捣烂放入盅底,加水少量,放枸杞子、杭白菊若干,隔水炖约10分钟。

3. 枸杞鸡蛋羹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养血驻颜。可用于中年容颜早衰、视物昏花、精力不足者。枸杞子15克,鸡蛋1个,调匀后蒸熟服用即可。

罗 汉 果

【别名】 假苦瓜、光果木鳖、金不换。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罗汉的果实。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原产地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品质为佳。果形端正、果大干爽、干而不焦、摇而不响、味甜而不苦者优;绒毛较多的罗汉果比较新鲜,存入时间过长,绒毛多脱落。冻干技术生产的罗汉果,果皮呈金黄色,果肉饱满,沏泡的茶汤也更清澈透明,营养成分流失较少。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润肺,滑肠通便。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9 ~ 15克。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成分药理】 罗汉果的果实和叶,均含有罗汉果三萜皂苷,还有大量的果糖、10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C、微量元素等。罗汉果皂苷作为罗汉果甜味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具有甜味的三萜烯葡萄糖苷,其配糖苷元是三萜烯醇。此外,还有止咳、对肠管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药治】

罗汉果柿饼煎 清热润肺止咳。治百日咳。罗汉果一个,柿饼五钱。水煎服(《中药大辞典》引《福建民间方》)。

【食养】

1. 罗汉果杞菊饮 清热养肝,生津润燥。可用于长时间工作后视疲劳的人群饮用。罗汉果3克,枸杞子5克,菊花2克,一同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5 ~ 10分钟即成。

2. 罗汉果菊花茶 清肝润肺,消积化滞。可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人群入秋后保健饮用。罗汉果1个(压碎),菊花15克,普洱茶5克,混匀,每次取5克,放入杯中,沸水冲泡,当茶饮用。

3. 罗汉果玉竹粥 清热润肺,生津止咳。可用于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热病后心烦口渴以及糖尿病患者。罗汉果1个(压碎),玉竹15克,粳米60克。上两味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煎20分钟,倒出药汁,备用;再加清水适量,再煮20分钟,去渣留汁。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入两次药汁及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4. 罗汉果雪梨脊骨汤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可用于肺燥咳嗽或燥热便秘的人群。罗汉果1个,雪梨2个,猪脊骨400克。上述用料洗净,罗汉果压碎,雪梨(连皮)切块,猪脊骨切块,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1小时,调入精盐即可食用。

龙 眼 肉

【别名】 龙眼、桂圆、圆眼。

【来源】 本品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主产于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龙眼肉一般呈不规则薄片,常数片黏结。长约1.5厘米,宽1.3 ~ 4厘米,厚约1毫米。黄棕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皱缩不平,内表面较光亮,有细密的纵皱纹。质柔润、气微香,味甜。掺红糖伪品特点:用浓度高的红糖水浸泡后加工而成,肉厚增加至1.5毫米左右,常数片黏结一起,大小不一。仔细掰开黏结在一起的龙眼肉中,可发现包裹有糖质,黏手,易吸潮。其分量较重,水浸黄棕色,有沉淀,味甜。掺果酱伪品特点,有粒状物混杂其间,肉皮吸附有杂物,光泽度差,看不到细密的纵皱纹,常数片黏结一起。仔细掰开黏结一起的龙眼肉,可发现有果酱在肉心中。黏手,有湿润感,易吸潮。其分量较重,水浸黄棕色,沉淀物较多,味甜。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心、脾经。

【功效主治】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内服,9 ~ 15克。

【禁忌】 痰火及湿滞停饮者慎服。

【成分药理】 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维生素C。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有镇静和健胃作用。

【药治】

1. 归脾汤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

2. 玉灵膏 大补气血。治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龙眼肉一两,白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随息居饮食谱》)。

【食养】

1. 龙眼肉粥 健脾养心,补血安神。可用于神疲乏力、睡眠不佳的人群。龙眼肉15克,红枣15克,粳米100克。粳米淘洗干净,红枣洗净备用,将粳米和龙眼肉、红枣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熬30分钟,直至米煮烂,加适量白糖。

2. 龙眼莲子粥 健脾养心,补血安神。可用于脾胃虚弱,睡眠不佳的人群。龙眼肉15克,莲子肉15克,红枣5枚,白糖2大匙。将莲子去皮,去心,洗净,红枣去核,糯米用清水反复淘洗干净,除去泥沙杂质,将糯米倒入铝锅内,加入红枣、莲子肉、龙眼肉、白糖、水适量,置旺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熬煮至熟即成。

木 瓜

【别名】 贴梗海棠、铁脚梨、皱皮木瓜、宣木瓜。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主产于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安徽宣城产者,习称宣木瓜,质量较佳。选择要点:一看瓜肚,瓜肚大说明木瓜肉厚;二看瓜蒂,瓜蒂有牛奶一样的液汁流出,说明木瓜较新鲜,不新鲜者瓜蒂枯萎;三看瓜身,瓜身要光滑,没有摔、碰的痕迹。

【性味归经】 性温,味酸,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6 ~ 9克。

【禁忌】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慎服。木瓜中的番木瓜碱对人体有小毒,不宜多食,过敏体质者忌食。怀孕时不能吃木瓜,会引起子宫收缩而致腹痛,甚至流产。

【成分药理】 含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皂苷及黄酮类,鲜果含过氧化氢酶种子含氢氰酸。能促进肝细胞修复,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对肠道菌和葡萄球菌有较明显抑菌作用,其他较敏感细菌有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及其变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普通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肠炎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较差。

【药治】

1. 鸡鸣散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治外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水肿。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

2. 木瓜煎 平肝舒筋,活血通络。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木瓜2个(取盖去瓤),没药(研)60克,乳香(研)7.5克。每服3 ~ 5匙,地黄酒(即生地黄汁75毫升与无灰酒300毫升相和)炖暖化下(《普济本事方》)。

3. 木瓜煎 平肝舒筋,温中止吐。治妊娠霍乱吐泻,转筋,入腹则闷绝。吴茱萸(汤泡7次),生姜(切)各7.5克,木瓜(切)45克。上药细锉,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分3次热服,不拘时(《妇人大全良方》)。

4. 萆薢化毒汤 祛风散寒,化湿清热。治外痈,局部红肿热痛,多生于下部而属湿热者。萆薢、木防己、木瓜、秦艽、薏苡仁、牡丹皮、川牛膝、当归尾。水煎服(《疡科心得集》)。

5. 木瓜汤 平肝舒筋。治吐泻转筋。木瓜干一两,吴茱萸半两(汤七次),茴香一分,甘草(炙)一钱。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紫苏十叶,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食养】

1. 木瓜茶 祛湿舒筋,平肝和胃。可用于湿痹四肢不利、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痢疾。木瓜10克,绿茶3克。用250毫升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2. 木瓜牛奶 润肤养颜。可用于容颜早衰之人。木瓜360克,鲜牛奶两杯,白砂糖适量,碎冰块适量。选取新鲜熟透木瓜,去皮、去核,切成大块状,将木瓜块、鲜牛奶、白砂糖及适量碎冰一齐放入果汁机中,打碎成浓汁,即可饮用。

3. 银耳炖木瓜 滋润养颜。可用于皮肤干燥,燥热咳嗽,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等症。银耳15克,木瓜1只,北杏仁10克,南杏仁12克,冰糖适量。将银耳用清水浸透发开,洗净;木瓜削皮去籽,切成小块;南北杏仁去衣,洗净,连同银耳、冰糖一起放入炖煲内,加适量开水炖煮20分钟后即可食用。

4. 木瓜煲排骨汤 消暑解渴,润肺止咳。可用于美容和丰胸。木瓜去皮去核,洗净,切厚块。花生用清水浸1小时,取起。蜜枣洗净,排骨放入滚水中煮5分钟,取起。水10杯或适量放入煲内,花生也放入煲内煲滚,放入排骨、木瓜、蜜枣煲滚,慢火煲3小时,下盐调味。

桑 椹

【别名】 文武实、黑椹、桑枣、桑果。

【来源】 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5 ~ 6月当桑的果穗变红色时采收,晒干或蒸后晒干。以个大、肉厚、包紫红、糖性大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酸,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10 ~ 15克。

【禁忌】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

【成分药理】 果穗含糖、鞣酸、苹果酸、维生素B1和胡萝卜素;其脂类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尚有少量辛酸、壬酸、癸酸、肉豆蔻酸、亚麻酸,能增强免疫功能、能降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药治】

1. 桑椹汤 滋阴养血。治妇人月经不调,脐下㽲痛。桑椹一两,白茯苓(去黑皮)一两,牡丹皮一两,熟干地黄(焙)一两,桂(去粗皮)一两,川芎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圣济总录》)。

2. 补肾桑椹膏 大补腰肾,填精益气,和五脏,利关节,生津止渴,养血荣筋,聪耳明目,乌须黑发。治腰酸腰痛,关节不利,耳鸣耳聋,视物昏花。黑桑椹,黑大豆。同熬成膏。每日三四钱,空心开水冲服(《饲鹤亭集方》)。

3. 灵芝丸 补血养发。治气血不荣,须发早白。三叶酸(阴干)、黑桑椹(曝干)各一斤。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日二次(《圣济总录》)。

4. 山精丸 健脾燥湿,滋阴补肾。治湿痰身重而软,倦怠困弱者。苍术二斤,黑桑椹一斗,枸杞子、地骨皮各一斤。先将桑椹取汁浸苍术,晒干,再浸再晒九次,后与余药为末,蜜丸。每服百丸,温开水送下(《杂病源流犀烛》)。

【食养】

1. 桑椹粥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可用于老年人肝肾不足、阴血两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弱,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以及肠燥便秘等症。每次取干桑椹30 ~ 60克(鲜品60 ~ 90克),糯米60克,煮成粥,加冰糖适量即可。可以经常食用,也可5 ~ 7日为1个疗程,每日分两次空腹温热食用。脾虚腹泻便溏时,勿用。

2. 桑椹酒 滋阴养血。可用于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出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症。将桑椹(最好选黑紫色的)洗净晾干水,捣成汁。将糯米按做米酒的方法处理:先用水将糯米浸泡半日,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纱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糯米捞放在布上蒸熟(约1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蒸好后盛到大一点的容器中,用勺搅几下,凉至不烫手的温度(30摄氏度左右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再取桑椹汁煮沸;与糯米饭搅匀,加入酒曲适量搅匀,装入瓦坛内;将瓦坛放入棉被里或柜子内发酵,根据季节气温不同,至发酵到味甜可口时,即可取出。

3. 桑椹牛骨汤 滋阴补血,益肾强筋。可用于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及关节不利,骨质疏松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同时对肝肾阴亏引起的头晕、失眠、耳聋、乏力有疗效。桑椹干25克,牛骨250 ~ 500克。将桑椹洗净,加酒、糖少许蒸制。另将牛骨置深锅中,水煮,开锅后撇去面上浮沫,加姜、葱再煮。见牛骨发白时,表明牛骨的钙、磷、骨胶等已溶解到汤中,随即捞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椹,开锅后再去浮沫,调味后即可饮用。